高志凯教授又出奇招! 针对高市此前的逆天言论,高教授给出了几个建议,他认为解决问题的最好方式是从内部瓦解。 高志凯的建议中,“不出口稀土设备和相关技术”这步棋尤为精妙,它跳出了就资源论资源的传统思维,直接瞄准了产业链的“七寸”。 稀土被称为“工业维生素”,从战斗机到特斯拉,从手机到风电,都离不开这17种特殊金属。 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中国不仅在稀土储量上有优势,更在稀土冶炼分离技术上掌握了全球近90%的产能,这就好比我们不仅拥有好食材,还独门掌握了烹饪秘方,后者往往比前者更有价值。 这种思路很像下围棋,真正的高手不会计较一子得失,而是通过布局造势,掌控整盘棋的走向,限制稀土设备与技术出口,恰似棋盘上的关键落子,不是为了立即吃子,而是要控制整块棋的“气”。 说到另外两个建议,其实我们有过类似经验,两年前对水产品的调控,不仅保障了食品安全,还悄悄改变了区域贸易格局,这种基于安全标准的做法,比单纯的关税战要聪明得多,既达到目的,又不落人口实。 在农产品方面,选择性地“不买不卖”,体现了精准打击的思路,全球农产品贸易本就是你中有我,在对方最需要的地方发力,才能掌握主动权。 从更广的视角看,这三项建议共同指向一个核心思想:在现代全球产业链中,真正的实力不在于你拥有什么资源,而在于你控制了哪些关键环节,这种“节点控制”思维,比传统的资源争夺要高明得多。 历史告诉我们,单纯靠卖资源的国家,往往陷入“资源诅咒”,而掌握技术和标准的国家,才能持续领先,就像曾经的石油大国,如今也在寻求转型,因为单一资源优势难以持久。 相比之下,通过在稀土领域控制全产业链,我们不仅是个供应商,更成为行业规则的制定者,这种地位带来的影响力,远比单纯卖资源要深远得多。 这场稀土博弈给我们的启示是:现代国际竞争已经变了,它不再是明刀明枪的对抗,而是变成了看谁更能掌控产业链关键环节、更能制定技术标准的复杂游戏。 在这场“产业围棋”中,胜利不属于资源最丰富的玩家,而属于最懂得布局、最能把握产业链要害的智者。 高志凯教授的建议确实精彩,但我们在点赞的同时,或许可以想得更远一些,国际贸易的本质应该是互利共赢,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合作关系,才最经得起时间考验。 从长远来看,我们在稀土领域不仅要保持优势,更要主动引领创新,比如研发稀土替代材料,降低整个工业对稀土的依赖,这既是对全球产业的贡献,也展现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担当。 同时,我们要把握好分寸,水产品检验确实关乎食品安全,但必须基于科学标准,农产品贸易也需要平衡,良性竞争其实对产业发展有益。 在我看来,最有建设性的思路可能是:利用我们在稀土领域的优势,发起成立国际稀土合作组织,把资源国、技术国、消费国都请到一张桌子上,共同制定规则、稳定市场,这种多边合作模式,比单边控制更有可持续性。 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包揽一切,中国的优势在于既有完整的工业体系,又有巨大的国内市场,这让我们在国际合作中有着独特的地位。 如何用好这种优势来推动建设性的国际合作,而不是仅仅当作博弈工具,这确实考验我们的智慧。 说到底,大国竞争的最高境界不是压倒对方,而是共同塑造更好的秩序,通过稀土这样的关键领域,我们有机会向世界展示一种新的合作模式,既维护自身正当权益,又促进全球产业健康发展。 这步棋,或许才是真正能让世界喝彩的“妙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