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尔街日报》:中美无人机实力大对比——美国传统优势正在动摇**11月14日,《

齐都都督 2025-11-19 07:23:10

《华尔街日报》:中美无人机实力大对比——美国传统优势正在动摇**11月14日,《《华尔街日报》》(The Wall Street Journal)刊发题为《How American and Chinese Drone Arsenals Stack Up》的深度分析文章,指出美国在无人机领域曾长期占据领先地位,但现在中国在从商用小型无人机到高端作战平台的多个层面已经追赶甚至超越。文章认为,无人机正成为未来战场的“基本单元”,谁在这一领域取得优势,谁就在未来冲突中拥有更大主动权。 一、从数量到质量:中国的“全面竞赛”战略文章指出,美国此前在无人机技术质量、作战经验和系统整合方面领先,而中国则在数量、规模、成本方面优势明显。如今,中国通过政策推动、产业链规模化和大规模军事演习,正向美国的技术优势发动系统追击。在消费级与 FPV 无人机层面,中国企业如 DJI 晚近多年实现年产百万架级别,无论在民用还是伪军事用途上都拥有规模化优势。报告指出,美国相对应产品(如 Skydio)年产量仅数千架,单价高、易被规模战短板限制。在“自杀式”或“特殊用途”无人机领域,中国型号如 ASN‑301 拥有较大载荷和射程,文章认为美国尚未形成对应快速迭代能力。分析者指出,中国这一追赶动力部分源于对“台湾冲突可能性”的战略怀疑,中国明确将无人机列入“可能对美作战”的重点能力构建。 二、重点对比维度文章列出几个层面,用于比对中美无人机差距与竞赛格局:1. **作战侦察与打击无人机**中国的WJ-700、TB-001等新型无人机正进入批量部署阶段,美国虽有 MQ-20 / MQ-9 等成熟平台,但文章指出美国增长速度放缓。2. **忠诚僚机/协同作战平台** 美国的 XQ-58A “Valkyrie” 与中国的 GJ-11/FH-97A 被文章列为下一代“无人-有人协同”样本,但中国在原型试验和演练部署层面动得更快。3. **高空侦察与隐形追踪**美国的 RQ-4 仍广为服役,但文章指出,中国的 WZ-9 等机型在“追踪隐形飞机”上的演示成果,引发美方警惕。4. **产业化与生产能力** 报告强调:中国具备从民用无人机到军用系统的“规模供给”与“设施复用”能力,美国在预算体系、供应链管理、生产规模化方面面临瓶颈。文章援引前美国国防官员 Michael Horowitz 指出:“慢预算流程正在拖累我们。” 三、美国面临的结构性挑战预算与采购机制僵化:文章称,美国政府采购流程冗长,从需求提出到批量部署往往需数年;相比之下,中国通过军民融合、地方配合等路径快速推进。产业链与制造短板:美国在无人机核心零部件、控制算法、AI 自动化系统上依赖外包或进口,而中国则在自研和规模化生产上取得突破。战略焦点转移:美国虽在全球多地投入无人机作战,但文章指出,对无人机系统的部署更多为配合既有有人作战平台,而中国是围绕无人机“主战化”构建—将无人机不仅视为辅助,而是“主力”之一。四、未来走向与战场含义分析认为,此番中美无人机对比不只是技术差距的体现,更是战略竞赛的核心节点。文章提出两大判断:如果中国率先实现无人机系统的“规模战场化”,包括忠诚僚机、蜂群攻击、自杀式打击机群,它可能在初期冲突中获得“量多即支配”的优势”。美国需要迅速改革其无人机采购与研发体系,比以往更强调“敏捷”“模块化”“产业联动”,否则其传统优越将被侵蚀。文章最后强调:无人机不是“未来战场”的配角,而将是“基本战斗元素”;在美中对峙与台湾问题潜在风险的背景下,无人机能力谁强,谁就有可能在初期形成制胜态势。美国当前面临的,不仅是技术追赶,更是体制适应和转型的挑战。《华尔街日报》认为,美国在无人机领域的传统优势正在消逝,而中国已经实现从“小型数量优势”向“综合系统优势”的跨越。假若美方不能快速调整采购机制、产业链与战略布局,那么在无人机这场新型竞赛中,优势可能易手。

0 阅读:0

猜你喜欢

齐都都督

齐都都督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