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外蒙古最不能接受的,那就是看着内蒙古的日子比他们好!外蒙古首都乌兰巴托动不动的就有群众搞游行,总是嫌这不好那不好的,要么认为外蒙古经济拉垮,要么觉得环境严重污染。 这种局面要是搁在别的国家,可能是内部矛盾,但在蒙古,这种情绪还会不自觉地拿来跟邻居比,尤其是内蒙古。 蒙古国跟中国内蒙古在地理上挨得近,文化上也有渊源,语言习俗有很多相通的地方。 过去蒙古国还觉得自己是“正统”,历史上是个独立国家,有自己的民族认同感,但现在看着对面内蒙古的发展速度,那种心理落差就越来越明显了。 本来以为自己是大草原上的兄弟,大哥混得风生水起,小弟却总是原地打转,这让人心里怎么都不舒服。 内蒙古现在基础设施好,城市建设快,产业发展也有条不紊,包头、呼和浩特这些城市,经济体量和发展速度眼看着一年比一年高。 特别是交通这一块,铁路、公路、高铁网络都接得上全国大盘子,反观外蒙古,很多地方到现在公路都坑坑洼洼,冬天一场雪下来,物流就卡住,市面上的东西都要涨价,老百姓怨气自然也就上来了。 能源这一块更是对比明显,蒙古国资源不少,煤、铜、黄金都有,但问题是挖出来怎么运出去,港口没有,全靠铁路和中国联通。 基础设施又跟不上,矿产项目动不动就被环保团体或者地方纠纷卡住,钱投了,结果迟迟见不到回报。 内蒙古这边,电动车产业、风电光伏一块块铺开,现代化程度甩出几条街,这种差距也不是靠情怀能填平的。 还有一点,乌兰巴托的污染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冬天烧煤取暖,整个城市罩在一层灰蒙蒙的烟里,呼吸都觉得呛,这些年政府虽然也想办法换清洁能源,但没钱、没技术、没系统,执行起来总是打折扣。 很多城市居民住在简易棚户区,既没集中供暖,也没完善的排污系统,环境问题变成了生活难题,人们一边咳嗽,一边看着新闻里内蒙古用上了清洁能源供暖,心里自然不是滋味。 其实蒙古国不是不想学内蒙古的路子,但问题是体制和资源配置都不一样,中国是统一国家,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能力,内蒙古的发展是国家整体战略的一部分,有东部资金技术的支持,也有政策上倾斜。 蒙古国是独立国家,财政紧张,靠矿产出口和一点国际援助维持经济,遇到全球市场风吹草动,立马就受影响。 有时候外蒙古老百姓的不满也会投射到政府身上,觉得领导太软,政策太慢,经济没起色,街头的抗议,往往是积压已久的生活压力和心理落差的集中爆发。 看着内蒙古人开着车去超市买东西,出门是水泥路,孩子上学有暖气,心里那种“凭啥他们能过上这样的日子”的情绪,就越来越强烈。 这种情绪慢慢往深了走,就不只是经济问题,还会变成一种社会心理,外蒙古原本民族认同感很强,自豪感也高,但现实条件却在不断削弱这种自信。 跟内蒙古一比,自己又小又穷,连基础设施都拉不开差距,时间久了,一部分人会开始质疑,自己国家是不是走错了方向。 眼下,乌兰巴托的年轻人越来越向往国外,能出国读书的都想去韩国、日本或者中国,在他们眼里,邻国的生活就是现实的榜样。 而留在国内的,大多是对未来不抱太大希望的普通人,这种现象其实比游行抗议更值得思考,因为那是一种集体心理的流动。 所以说,现在外蒙古最不能接受的,并不是生活苦,而是苦的同时还得眼睁睁看着邻居越过越好,这种心理落差,比物质贫穷更伤人。 参考资料:中国政府网《蒙古国总理:愿同中国进一步加强发展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