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57年,于谦被砍头后,锦衣卫去抄家时竟一无所获!正在灰心丧气之际,忽然发现一间小屋门锁紧闭,众人踹开门蜂拥而入,谁知下一秒,空气都凝滞了,随即所有人齐刷刷地退了出去。 木架上只有景泰帝亲赐的蟒袍与宝剑,都是北京保卫战后明景帝在城门下当场赏给于谦的。锦衣卫互望一眼,不敢再碰,这种赐物象征军功,若乱动,抄家的人都要担责。 于谦身为兵部尚书、总督军务多年,却家无余财,这与不少权贵形成强烈反差。百姓在茶肆里谈论此事,觉得怪异:一个在景泰年间手握兵权的大臣,竟连些许金银都没有。 锦衣卫办完差事,朝堂另一边却在调查复辟前后的军政旧案。明英宗复辟后必须找替罪羊,于谦被推向风口浪尖。朝中参与夺门之变的徐有贞、石亨联手罗织罪名,称于谦在景泰年间“专擅军务”,并且“劝阻英宗复位”。这几年积累的政治矛盾在天顺元年爆发,于谦被押往法场。多数百姓不知道真正原因,只看到一个救国功臣倒在政变之后。 就在舆论混乱时,有老兵回忆三年前的北京保卫战。当时瓦剌军逼近京城,于谦在兵部调阅卷宗,点清各边军的可用兵员,迅速调山东、河南兵入卫京城,并亲自检视京师九门防线。于谦命令神机营火器集中在正北要点,以火铳压制敌军前锋。战事打到最紧时,于谦站在德胜门城楼上督阵,命守军按部就班,瓦剌军久攻不克,只能退去。 这场胜利并非偶然,于谦在多年外调中积累经验。宣德时期巡视江西、河南、山西,他习惯轻车简从,召见地方民众了解水利与赋役的情况,曾因治理河道、修筑堤坝获得当地百姓的信赖。这些政绩在《明史》中有记载,也为后来调兵守城打下基础。 复辟派对这些并不在意。在他们眼里,于谦是景泰朝的柱石,只要存在一天,就会成为英宗复辟后的威胁。夺门之变后,徐有贞进入权力中心,他对石亨说:“若不定于谦,难安天下。”两人一拍即合,借口军务中失察,将于谦打入大理寺。不到三天,审判结束,罪名草草罗列,刑期立即执行。 与此同时,于谦的家人被连坐。儿子于冕被押往龙门卫充军,妻子董氏遣送山海关。于谦平反要等到七年后。1464年,明宪宗继位,开始审理景泰旧案。许多大臣上疏称于谦忠于社稷,为保北京倾尽全力。明宪宗看过史料后下诏昭雪,于冕被召回京城,得以恢复官籍。 于冕返京后到兵部存档室查阅父亲战时调兵文书,一行行的批注全是亲笔。他把文书合上,心情复杂。朝廷随后追赠于谦太傅,并在杭州设祠。多年后,弘治帝又给他加谥“忠肃”。北京、山西、河南都为他设位祭祀。 从1457年抄家那一刻起,于谦的清廉已无需辩解。锦衣卫发现的那件蟒袍与宝剑,是他一生最重要的荣耀,却成了他留下的全部物质遗产。百姓后来谈到他,总会提到这一段,说于谦死得冤,却死得硬气。



路漫漫其修远兮
于谦之后明朝就没什么厉害的武将了!因为信仰崩塌了!再战功赫赫,有没于谦大!再战功赫赫,随便找个借口说就杀了!冤屈至极!
foxwu 回复 11-20 00:34
扯淡,戚继光李承梁被你吃了?
用户43xxx75 回复 foxwu 11-20 02:22
比不上,不是一个级别。
方天画戟
明朝这段历史成了带血的政治笑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