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入伍不到三个月的新兵肖德兵,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中,上午入团,下午入党

溪边喂鱼 2025-11-20 11:03:19

1979年,入伍不到三个月的新兵肖德兵,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中,上午入团,下午入党,并且荣立个人“一等功“!他凭什么? 肖德兵的老家在四川大巴山深处,1978年底,刚满18岁的他背着铺盖卷参军时,村里的老人还拉着他的手念叨:“娃啊,到了部队好好练,可别忘了家里的本分。 ”谁也没想到,这个皮肤黝黑、说话带着乡音的小伙子,会在三个月后的战场上,用生命兑现了对家乡的承诺。 他所在的部队接到主攻谅山外围高地的任务时,入伍刚满82天的他,甚至还没来得及完全熟悉手中的半自动步枪,就跟着战友们冲进了枪林弹雨。 那片高地被越军称为“铜墙铁壁”,山头上密布着明暗碉堡,交通壕纵横交错,前沿阵地还布满了地雷和铁丝网。 进攻发起后,部队很快就被主峰上的一个母堡压制,密集的机枪子弹像雨点一样扫下来,几名冲锋的战士相继倒下。指导员红着眼眶喊:“谁去把这个暗堡端了!”话音刚落,肖德兵就猛地站了起来, 他身上的军装已经被树枝刮破,裤腿还沾着泥土和血迹,却梗着脖子喊道:“我去!”出发前,他从口袋里掏出一封没写完的家信,塞给身边的战友:“要是我没回来,麻烦你帮我寄给俺爹娘。” 他抱着炸药包,借着茅草和地形的掩护,一点点向暗堡爬去。越军的子弹在他身边溅起阵阵尘土,有一次,一颗子弹擦着他的肩膀飞过,撕开了一道三寸长的口子,鲜血瞬间浸透了军装。 他咬着牙,没哼一声,只是用袖子胡乱擦了擦伤口,继续往前爬。爬到暗堡下方时,他发现堡口的射击孔正对着冲锋的战友,必须尽快将炸药包送上去。 可暗堡周围没有可以安放炸药的地方,他毫不犹豫地站起来,左手抓住堡壁的凸起,右手将点燃导火索的炸药包塞进了射击孔。 就在这时,越军发现了他,疯狂地向他射击。肖德兵的大腿被子弹击中,剧痛让他差点摔下去,但他死死地按住炸药包,直到导火索烧到尽头才松手。 一声巨响后,暗堡被炸毁,可他也被爆炸的冲击波掀飞,重重地摔在山坡上,昏了过去。战友们冲上来时,发现他浑身是伤,军装被鲜血染成了暗红色,手里还紧紧攥着一块被炸碎的堡壁碎片。 醒来后,肖德兵不顾医护人员的阻拦,挣扎着要回到阵地。他说:“战友们还在打仗,我不能躺着。”归队后,他拒绝了留在后方休整,拖着受伤的腿参加了后续的清剿战斗。 上午,部队党委根据他在战斗中的英勇表现,批准他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下午,在攻克主峰的战斗中,他又带领两名战友迂回包抄,端掉了三个次级暗堡,俘虏两名越军,缴获一挺重机枪。 鉴于他的突出贡献,部队临时召开党委会议,一致同意吸收他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并当场批准为他荣立一等功。 有人说,肖德兵是天生的战士,可只有他自己知道,这份勇敢来自于入伍时的誓言,来自于对战友的信任,更来自于对祖国领土完整的坚守。 在那个年代,像肖德兵这样的新兵还有很多,他们中有的刚成年,有的还没来得及和家人告别,就踏上了保家卫国的战场。他们没有经过长期的实战训练,却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头和保家卫国的信念,在战场上浴血奋战。 肖德兵的事迹很快在部队中传开,成为了战士们学习的榜样。战后,他回到家乡,拒绝了政府的特殊照顾,主动回到村里当了一名村干部,带领乡亲们修路、引水、发展产业。 有人问他,明明可以享受一等功的待遇,为什么还要回到农村吃苦?他总是笑着说:“我是党员,是军人,不管在哪里,都得为老百姓办事。 ”如今,年过六旬的肖德兵依然保持着军人的习惯,每天清晨都会早起锻炼身体,家里的墙上挂着当年的军功章,那枚一等功勋章被他擦拭得锃亮,见证着那段烽火岁月里的忠诚与担当。 从大巴山的普通青年,到战场上的战斗英雄,再到家乡的致富带头人,肖德兵用一生践行了“为人民服务”的誓言。他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英雄从来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在平凡的岗位上坚守初心。 那些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牺牲和奉献的战士们,他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了祖国的安宁,他们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铭记。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0
溪边喂鱼

溪边喂鱼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