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深圳印度员工的事,戳中了很多人的痛点,大家反感的从不是外籍人士,而是无视规则

如梦菲记 2025-11-20 15:45:05

关于深圳印度员工的事,戳中了很多人的痛点,大家反感的从不是外籍人士,而是无视规则的特权感!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深圳南山那家AI公司最近摊上事了,几个印度技术员把茶水间当成自家客厅,每天扎堆聊天,声音大得两层楼都听得见。   更离谱的是吃完咖喱饭直接把油腻腻的残渣往洗手池里倒,一个月堵了三次管道,保洁阿姨每次疏通都得先用工具把凝固的油块抠出来。   这事要是放在十年前,估计也就内部消化了,可现在不一样,当有员工实在忍不住去投诉时,公司行政只是贴了张中英文提示牌,连句口头警告都没有。   等到第三次管道彻底报废,十几个本土员工联合施压,管理层才开了个协调会,结果开会就说了句“以后注意影响”,转头反倒劝起投诉的员工要“理解文化差异”。   最刺激的对比来了,半年前有个程序员因为在茶水间接工作电话声音稍微大了点,直接被记过处分,还扣了20%的绩效奖金,同样是违反办公纪律,处理方式天差地别。   HR私下跟行政说得更直白,这几个人是核心算法岗,老板都得让三分,基层员工就别惹麻烦了。   这话不知怎么传到员工群里,几十条消息瞬间刷屏,但仔细看没一个人说“排斥印度人”,全是在质问凭什么规矩能被身份碾压。   类似的事今年其实不少,4月份江西庐山石门涧景区,三个印度游客看见“禁止下水”的中英文警示牌,愣是脱了衣服跳进水潭,还拿香皂在里面搓澡,白色泡沫漂得到处都是。   关键这水潭下游直接连着好几个村子的生活用水源,村民每天都得去溪边打水喝,景区工作人员赶到时人已经走了,虽然后来说锁定了身份交给出入境部门处理,但到11月都没见公布处罚结果。   9月份广东某城市的高架桥上,两个印度男子为了拍短视频站在应急车道摆拍,身后车辆呼啸而过,过往司机纷纷急刹变道,差点连环追尾。   那会儿正是晚高峰,整条路堵成一串,交警最后各罚了200块钱,这点惩戒力度说实话跟挠痒痒差不多。   有意思的是,网上讨论这些事时,真正让人火大的点从来不是“外国人”这个标签。   深圳外籍从业者早就超过20万,福田有家芯片设计公司的印度算法组长,不光自己遵守规矩,还主动提醒新来的同胞“茶水间说话小声点,垃圾要分类”。   南山科技园那些外资企业里,欧美高管迟到都会道歉,东南亚员工也规规矩矩,这样的同事谁会排斥?职场里真正让人不爽的,是那种把“外籍身份”当免死金牌,把公司的纵容当成理所当然的态度。   2023年智联招聘做过一个调研,83%的员工觉得“规则面前人人平等”比涨工资更能让他们有归属感。   另一份职场调查显示,一线城市打工人最反感的行为里,“凭身份搞特殊”占比32%,远超“薪资不公平”的21%,这数据其实挺能说明问题,大家要的从来不是绝对的利益均等,而是基本的规则公平。   上海之前有家外企处理得就很漂亮,一个外籍高管用公共打印机打私人文件,行政直接按规定罚了200块,HR还专门发全员邮件说明“规则对所有人一视同仁”。   这事不但没让高管离职,反而让整个团队的凝聚力更强了,因为大家心里清楚,这家公司不会因为你岗位重要就给你开后门。   深圳有句老话叫“来了就是深圳人”,这句话的前提是你得把自己当这座城市的一份子,而不是高人一等的外来客。   法律层面其实写得明明白白,中国没有哪条法规说外籍人士可以不交物业费,可以无视景区警示,可以在办公室破坏公共设施。   深圳甚至把“社区表现”直接纳入外籍专家评估,违规了照样影响工作许可和居留资格。   真正的国际化,是让不同肤色不同口音的人在同一套规则下彼此尊重,而不是谁声音大谁背景硬就能例外。   你技术再牛岗位再关键,也不能成为无视规则的理由,那些守规矩的外籍同事会发现,中国职场其实很包容,只要你不把特权当常态。   而那些习惯了搞特殊的人早晚会发现,这一套在这里行不通,因为规则不会为任何人的身份让路。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0 阅读:0

猜你喜欢

如梦菲记

如梦菲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