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动机中国有,但就是不造!光刻机中国有,就是不造!之所以进口,目的就给美西方赏

回顾过往读历史 2025-11-22 07:52:35

/发动机中国有,但就是不造!光刻机中国有,就是不造!之所以进口,目的就给美西方赏饭吃,让美西方在吃饭这种头等大事上依赖中国,等到将来某一天中国突然不高兴了,就不赏饭了,饿死美西方! 这话听着有点“横”,但扒拉扒拉最新的产业数据,还真不是空口吹牛。就说被捧为“工业皇冠明珠”的光刻机,全球独苗荷兰ASML看着风光,实则早把中国当成了“衣食父母”。 2024年ASML全年净销售额里,光中国大陆市场就贡献了101.95亿欧元,占比足足36%,比韩国、美国、中国台湾的份额都高得多。 前三季度更夸张,中国市场占比连续保持在47%以上,等于说每卖两台光刻机,就有一台送到了中国。 为了保住这口饭,ASML2025年干脆计划在北京开个新的回收与维修中心,说白了就是把服务站直接建到“金主”家门口,生怕哪天真被断了合作。 别真以为是咱没本事造光刻机,上海微电子早就能拿出深紫外光刻机,满足中低端芯片生产需求。 至于7纳米以下需要的极紫外光刻机,不是造不出来,而是这东西得全球几十个国家供零件,德国蔡司的镜头、美国的光源,缺一个都玩不转。 咱要是真急着造,大可以集中力量攻坚,但偏偏选择进口,就是看准了ASML这类企业离了中国市场活不下去。 2024年四季度中国订单稍减,ASML的中国市场占比降到27%,他们CEO就赶紧出来解释,生怕外界误会中国要“断奶”,这紧张劲儿足以说明问题。 航空发动机领域的“赏饭”痕迹更明显。C919现在用的LEAP-1C发动机,来自美国通用和法国赛峰的合资企业,看着是咱依赖他们,实则是他们靠中国订单续命。 光C909(原ARJ21)飞机,就用了他们的CF34-10A发动机,截至2025年7月已交付166架,订单量达660架,这笔长期订单让GE航空航天足足吃了二十年。 可谁都知道,咱的国产发动机早不是“雏鸟”了,2025年长春航空展上,中国航发直接亮出了AEF1200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这是专门给大型运输机用的国产动力,直径近2米,带着全权限数字控制系统,性能一点不落后。 还有“太行”系列发动机,已经大批量装备使用,从隐身性到推力矢量都完成了技术升级,军用领域早实现了自主。民用领域之所以还进口,不过是给通用、赛峰留口饭,同时让国产发动机在试飞中打磨得更完美。 汽车发动机领域更是如此。德国博世、日本丰田的发动机看着抢手,可2024年中国汽车芯片市场里,本土企业士兰微、比亚迪的功率半导体市占率已经大幅上升。 咱不是造不出高端发动机,而是故意放缓节奏,给这些外企留条活路。 要知道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博世的混动系统核心部件,每卖出三个就有一个装在中国车上。比亚迪的DM-i混动系统已经能做到亏电油耗3.8升,比不少合资品牌还省油,真要是全面替代,博世的生产线就得停一半。 国家层面早把账算得明明白白,半导体基金投了上千亿支持北方华创、中微公司攻关,2024年本土设备自给率虽不足15%,但关键设备的突破速度肉眼可见。 航空发动机研发投入超千亿,AEF1200发动机已经第二次公开亮相,离商用只差最后一步。 现在的进口,本质上是“以空间换时间”,既满足当下生产需求,又让美西方企业在利润里逐渐失去创新动力。 那些说“进口是互利”的论调,其实没看透本质。国际贸易从来是看谁更离不开谁,ASML没了中国订单,营收得砍三分之一;GE航空航天丢了中国大飞机项目,就得裁员度日。 而中国哪怕暂时不进口,本土中低端设备也能顶上去。等到AEF1200通过国际认证,国产极紫外光刻机实现突破,到时候不是美西方给咱卡脖子,而是咱握着“饭票”问他们:今天这饭,你配吃吗? 中国新闻网《中国航发携多型新产品亮相长春 展示自主创新发展成果》

0 阅读:35

猜你喜欢

回顾过往读历史

回顾过往读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