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日尔,一个90%的人连电都用不上的国家,却凭一己之力点亮了法国三分之一的灯,就

顾议史实 2025-11-22 15:08:36

尼日尔,一个90%的人连电都用不上的国家,却凭一己之力点亮了法国三分之一的灯,就靠着地底下那点铀矿。   你能想象吗?在非洲中部的尼日尔,绝大多数家庭晚上连一盏台灯都点不亮,但他们脚下的那块地,却让法国三分之一的灯火彻夜通明。   在地图上,尼日尔可能不起眼,但在核能地图上,它可是重量级玩家,这个沙漠国家掌握着全球5%的铀矿资源,是全球排名前五的铀出口国。   按理说,这样的国家不说“富得流油”,怎么也不会“穷得掉渣”,可现实是,全国90%的人连电都用不上,很多村庄一到晚上就漆黑一片,孩子写作业得点蜡烛,医院连备用电源都不稳定。   而在几千公里外的巴黎,法国近七成的电力靠核电维持,而核电所需的燃料铀,有近五分之一都来自尼日尔,这不是电力系统偶然的交叉,而是殖民遗产留下的结构性依赖。   要搞清楚这个不对等关系,得从法国与尼日尔的历史说起,尼日尔曾是法国殖民地,独立后依然没能真正“脱钩”。   尤其是铀矿开采,几十年来一直由法国阿海珐集团掌控,这家公司不仅拥有长期采矿权,还通过早年签署的《法尼合作协定》牢牢把持着定价权。   2010年,阿海珐在尼日尔的铀矿项目赚了35亿欧元,尼日尔政府只分到区区4.59亿欧元,连15%都不到。   矿场所在地的阿尔利特镇,至今还是个基础设施落后的“矿坑城”,外企赚得盆满钵满,当地人却连自来水都不稳定。   这种明摆着吃亏的事情让非洲国家不得不重新审视这种“出口原材料、进口贫穷”的老路。   2023年,尼日尔发生军事政变,新上台的军政府可不是法国的“老朋友”,上台第一件事,就是“清场”,法国驻军必须走,欧安诺的铀矿权必须重新谈。   后来尼日尔政府强行收回欧安诺在索迈尔铀矿的股份,宣布国有化,并把合作方向转向中国中核集团和俄罗斯原子能公司。   这不是简单的换个合作方,而是对过去几十年资源主权被外部操控的全面反击,法国当局自然不甘心,祭出制裁大棒,却没想到尼日尔民众反而走上街头支持政府,喊出“铀矿属于我们,不是巴黎的!”的口号。   这场博弈不只是尼日尔和法国之间的事,俄罗斯、伊朗等国家也趁机进入非洲市场,试图拓展地缘影响力,甚至开始有声音说,尼日尔已成为新冷战的“能源前哨”。     不过近年来,也有越来越多的非洲国家开始重新审视与外资矿业公司的关系,不再满足于“挖矿换美元”的模式,而是希望通过资源本地加工实现就业和产业升级。   比如尼日利亚直接禁止原矿出口,要求所有矿产必须在国内加工后再出口,刚果(金)和几内亚也重新谈判了矿业合同,要求更高比例的分成,更强的本地雇佣条款。   尼日尔更是和邻国马里、布基纳法索成立了“萨赫勒联盟”,试图在区域内整合资源开发,共享基础设施和市场,这种泛非主义下的新合作方式,正在给过去那种“你开发、我打工”的旧模式画上句号。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企业在非洲的合作方式提供了另一种可能性,与其和那些只想着强占的国家合作,为什么不能和中国成为合作伙伴呢?   尼日尔的铀矿争夺战,不只是能源问题,也不仅是外交博弈,更是非洲国家对数十年资源失控的沉痛反思,过去,他们有矿没电,有资源没话语权,现在,他们开始要账、要权、要发展。   历史不会重演,但教训可以避免重复。谁掌握了资源的主权,谁才有资格谈发展,尼日尔人说得好:“我们不再满足于照亮别人,我们要点亮自己。”这句话,或许就是非洲未来几十年资源政策的注脚。   而法国该思考的,不只是去哪儿找下一座铀矿,而是该如何面对一个不再沉默、不再顺从的非洲,毕竟,那个曾经“为法国供电”的尼日尔,正在学会为自己发光。

0 阅读:0

猜你喜欢

顾议史实

顾议史实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