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因为制裁俄罗斯,其航班已被禁止穿越俄领空,若高市早苗持续挑衅,中国是否考虑对日本航线施加限制?到那时,日本航空公司飞机又要如何顺利前往欧洲呢? 俄领空关了,中国会不会也来一刀?日本航空公司正陷入“飞也难,停也难”的尴尬局面,高市早苗的一番强硬立场,可能正把日本航线推向更糟的局面。 在国际航空领域,有个基本共识:每个国家对自家领空有绝对控制权,这不是谁任性就能飞的空中通道,而是法律明文里写的国家主权。 日本不是不懂这个道理,但显然在对俄制裁和对华舆论上,他们却没打算收着点,高市早苗在多个场合强硬表态,对中国极尽挑衅之能事。 在她看来,外交强硬是“正义”,但在别人看来,这未免太天真,你挑衅别人,还指望别人给你开绿灯? 俄罗斯之前已经用关闭领空的方式,让日本航空公司吃尽苦头,中国若真考虑跟进,完全站得住脚。 毕竟,领空不是过道,是主权的延伸,中国曾在东海临时设禁飞区,日本航司就被迫绕飞,航班计划被打乱,这不是第一次,必然也不会是最后一次。 从地理上看,日本要飞欧洲,最便捷的航线就是穿过俄国,再横跨中国领空直达欧洲西部。 俄罗斯领空一关,航线不得不绕,绕到哪里?要么从中国飞,要么走更南边,经东南亚到中东,再转欧洲。 现在日本航空公司大多数欧洲航班还靠着中国这条通道撑着,可如果中国也关了门,那日本航空公司的选择就只剩一条,往南绕大圈。 这不是简单的多飞几公里,而是整个航程要多4000公里,飞行时间拉长五六小时。 飞机多飞几小时,意味着什么?油钱飙升、机组换班、维修压力大、航班排班混乱、票价上涨、客流下降。 东京到伦敦的航班已经从12小时飞成了17小时,单趟燃油成本增加30万美元,还要多雇一组机组成员。 乘客不是傻子,票价一涨,体验一差,转头就走。全日空数据显示,部分欧洲航线客流量已经跌了近20%。 更麻烦的是,航空公司不是独立存在的,一条航线的断裂,牵动的是整个日本的物流和产业链,北海道旅游业依赖欧洲游客,丰田汽车也有不少零部件靠空运,时间延误就是金钱流失。 日本现在的外交节奏,越来越“美式快餐化”:来得快,味道重,不考虑后劲,高市早苗的对华立场明显趋于激进,频频在国际会议上以“安全”名义施压中国,呼吁强化对中国的“包围圈”。 她口中的“国家利益”,到头来让本国企业买单,中国目前并未对日本航班采取限制措施,但这张牌并不遥远。 要知道,在外交博弈中,经济手段从来不是“最后的武器”,而是“随时能打的牌”,而领空,恰恰是最温和、最有效、也最合法的一张牌。 日本的航线问题,不是技术难题,是政治选择的后果,高市早苗可以继续“硬气”,但日本航空公司和它背后的企业群体,能不能承担这份“硬气”带来的代价,是个大问号。 全球化时代,航空运输原本是国家间最稳定的合作领域之一,但现在,这个稳定结构正在被撕裂,俄乌冲突开启了“领空反制”的先例,日本正是第一个遭殃的“盟友”。 中国若出手,不是为了“报复”,而是出于国家利益的正常反制,没有哪个国家会在被挑衅时,还继续为对方提供关键通道,这不是情绪问题,是战略选择。 对中国来说,是否对日本航班限制领空,不只是一个“技术决策”,而是综合外交、经济、安全的多维判断,但可以肯定的是,一旦中国这张牌打出,日本航空业将彻底陷入“地狱级”运营难度。 这不是耸人听闻,日本航空公司已经在尝试开辟替代航点,比如伊斯坦布尔、迪拜等中转地。但这些改线方案,不但成本高、效率低,还极度依赖中东局势的稳定性。 以色列与哈马斯的战火尚未平息,中东航路的不确定性更添一层隐忧,航空通道早已不只是空中的路线图,更是国家战略的投影仪。 日本在对俄制裁中自断后路,在对华外交上节节逼近,最终可能把自己逼到“空中孤岛”。 中国是否会出手,不是问题的关键;关键是,日本是否意识到它正在失去谈判中最宝贵的“回旋空间”。 如果外交上的每一次挑衅,都要由航空公司和普通民众来买单,那日本的“强硬”,或许只是看起来很硬,实则最脆的那块冰。 飞机可以多飞几千公里,但国家战略没那么多弯路可绕。 信息来源:日本航空公司和全日空航空公司往返欧洲航班将不经过俄领空——央视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