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江苏溧阳,一男子正在清理鱼塘,突然,他从淤泥里捡到一个瓜子模样的东西

山有芷 2025-11-24 17:18:35

1962年,江苏溧阳,一男子正在清理鱼塘,突然,他从淤泥里捡到一个瓜子模样的东西,竟闪着金光。趁四周没人,他赶紧揣进口袋,一个转身,朝家里走去。   如果不洗净那一层厚厚的淤泥,这东西看着就像那田埂路边随处可见的废弃碎石子,可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溧阳农村,就是这么个不起眼的“泥疙瘩”,硬是搅动了董法清一家的生活轨迹。   起初是妻子做饭时的一声埋怨,觉得丈夫捡个破石头回来碍事,可谁能想到,老董一盆水泼上去,又仔细擦拭一番后,这“破石头”竟然在阳光下透出了诱人的金黄色,为了验证真伪,他妻子当即上了最原始的手段,用牙咬。   看着上面赫然留下的一道清晰齿印,夫妻俩这才确信:发财了,这是一枚沉甸甸的金瓜子,那时候的日子大家过得都紧巴,手里多了这意外横财,第一反应自然是变现改善生活,董法清也没含糊,揣着这枚宝贝就去了附近的回收站。   这一称量不得了,对方直接给出了一口价120元,要这知道,在那年月这可是一笔能让人欢天喜地的巨款,不过运气这东西也不是次次都这么砸实,等到1965年老董再次在自家鱼塘摸出一颗小点的金瓜子跑去银行时,却只换回了6块钱。   这片土地仿佛是个天然的“聚宝盆”,运气好的远不止老董一人,到了1969年7月,另一位叫董进芳的村民在清理河道淤泥时,铁锹下也闪现了同样的光芒,不同的是,这枚金瓜子上头不仅有图案还有文字,精细得让人挪不开眼。   当时就有人开价360元想买走,相当于普通人一年的工钱,可董进芳硬是没舍得,就这么执拗地藏在家里做了传家宝,接二连三的发现,到底还是惊动了文物部门,这一片水域成了重点勘察对象,几铲子下去,十多颗同样的金瓜子陆续出土。   这才揭开了它们真实的身份,这是两千多年前春秋时期楚国流通的一种叫做“郢爰”的货币,更让人意外的是,专家通过上面的铭文对照史料,竟然拼凑出一段跨越生死的悲壮承诺,这就不得不提那位大名鼎鼎的“一夜白头”伍子胥。   时光倒推回公元前522年,伍子胥背负父兄被楚平王杀害的血海深仇,一路狼狈逃亡,途经溧阳濑水时,他早已饿得头晕眼花,此时偶遇的一位浣纱女成了他的救命稻草,这女子见他落魄,不仅没嫌弃,反而将原本用于浆纱的一壶面糊给他充饥。   然而,这份善意背后藏着极其惨烈的代价,伍子胥吃饱喝足,临走时千叮咛万嘱咐,生怕追兵循迹而来,连累恩人,也暴露行踪,哪知这位被后世尊为“史贞女”的女子,为了让他彻底宽心,竟在伍子胥转身没走多远时,抱起一块石头,毅然决然地投身江水,以死明志。   那一刻,回头的伍子胥灵魂都震颤了,他咬破手指,在江边石头上留下血书,许下了“十年之后,千金报德”的誓言,历史的车轮滚过十六载,当年的逃犯已是权倾吴国的相国,伍子胥没有食言,大仇得报后,他专程回到当初史贞女投江的地方。   他不知道女子的名字,也没法当面道谢,唯有拿出三斗三升的金瓜子,一把一把撒入滚滚濑水之中,以这漫天金雨祭奠那位刚烈的女子,如今在溧阳博物馆的展柜里,那枚重1.7克、长宽不足一厘米的小金块,安安静静地躺着。   它是属于国家的三级文物,但它的分量远不止黄金的克重,每一颗从泥塘、河道里被挖出的金瓜子,都是当年伍子胥撒向河水的信义碎片,它们在水底沉睡了两千多年,替那段“一诺千金”的古老誓言,做了最沉默也最耀眼的见证。 信息来源:《吴越春秋·王僚使公子光第三》 《溧阳县志·文物志》 溧阳市文旅局《史贞女传说非物质文化遗申报材料》

0 阅读:0
山有芷

山有芷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