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丘寻古。 午饭后的阳光漫过苏州城的黛瓦,街巷的喧嚣在身后渐次隐退,我们踏着秋阳

图说途话 2025-11-25 15:45:17

虎丘寻古。 午饭后的阳光漫过苏州城的黛瓦,街巷的喧嚣在身后渐次隐退,我们踏着秋阳铺就的碎金,奔赴苏州之行的第十二站——城西北的虎丘。这座被誉为“吴中第一名胜”的古丘,藏着吴越春秋的残章、千年时光的印记,正如苏轼所言“到苏州不游虎丘,是憾事也”,更有“过姑苏,不游虎丘,不谒闾丘,乃二欠事”的佳话,今日此行,便为沉心入古,在诗韵与古迹间,打捞那些被岁月尘封的故事。 山门入幽,初触古意染诗痕。入得山门,一路前行,青石板路被往来行人磨得温润,两侧古柏虬枝横斜,树皮上的沟壑如老者皱纹,刻着数百年风霜。秋日银杏染金,簌簌落在石阶上,与黛色围墙相映,恰如明人高启笔下“虎丘山翠近城阴,兰若凭高日下临”的景致。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守苏州,对虎丘爱得深切,“一年十二度,五马来松关”便是他的写照,更主持开凿山塘河,构筑“七里山塘到虎丘”的诗意通途,让这方古丘得以更久地浸润在文人墨香中。 试剑石前,剑影寒光映千年。山门不远处,试剑石裂如斧劈,正中“试剑石”三字依稀可辨。相传吴王阖闾曾在此试干将、莫邪二剑,利刃出鞘便石破天惊;亦有传说秦始皇为寻阖闾藏剑,凿石未果而留此裂痕。宋代诗人杨备笔下“岩前片石犹中断,切玉如泥也不難”,恰如其分地描摹出宝剑的锋利与传说的雄奇。摩挲着石缝间的青苔,仿佛能看见当年吴王挥剑的霸气,听见秦始皇凿石的铿锵,而“石破天惊出匣时,中宵气共斗牛期”的诗句,更让这方奇石载满了剑器通灵的千古遐想。 剑池探幽,春秋秘事伴诗声。循径而上,水声潺潺入耳,便到了虎丘的核心秘境——剑池。石壁如削,池水清冽,倒映着两岸秋树与天光,传说中吴王阖闾的墓穴便藏于池底,“专诸”“鱼肠”等三千名剑随葬其间。池畔摩崖石刻林立,“剑池”二字相传为王羲之所书,晚唐皮日休曾咏“阖闾葬处白云堆,泉石清寒锁翠苔”,道尽此处的清幽与神秘。北宋陈尧佐更在诗中直指历史迷局:“惜哉吴王墓,秦帝欲开破。应笑埋金玉,千年贾余祸”,相传秦始皇与东吴孙权皆曾凿池求剑,却只留下这方深潭与无尽传说。南朝陈代张正见“剑隐绝星光”的诗句,更让剑池的藏剑之谜添了几分空灵与玄幻。 千人石上,千年回响入诗行。剑池旁的千人石平坦宽阔,可容千人同坐,既是吴王阖闾点将练兵之地,更是高僧生公讲经、顽石点头的传奇所在。石面上的凹痕依稀可见,那是岁月的印记,更是历史的见证。秋日阳光洒在石上,暖融融的,落叶在石间滚动,宋人文天祥“生公说法鬼神听,身后空堂夜不扃”的诗句在耳畔回响。苏轼亦在《虎丘寺》中写道:“幽幽生公堂,左右立顽矿”,描摹出顽石环伺的讲经场景。明代诗人程嘉燧更以“携将芦管新调曲,吹向生公旧讲台”,让千年后的我们仍能想见,当年梵音与诗声在此交织的盛景。 虎丘塔下,斜影千年映诗篇。行至丘顶,虎丘塔静静矗立,斜而不倒,虽历经千年,但仍在岁月中坚守。这座建于北宋的云岩寺塔,是江南现存最早的楼阁式砖塔,被誉为“中国的比萨斜塔”。站在“望苏台”远眺,苏州城秋景尽收眼底,青瓦连绵,河湖如带,恰如清人沈德潜所咏“塔势如倾倚碧空,吴门烟树有无中”。北宋王禹偁则在诗中追溯其渊源:“寺墙围著碧孱颜,曾是当年海涌山”,点明虎丘前身“海涌山”的传说。塔檐铜铃在风中叮当作响,苏轼“云水丽千顷”的诗句,更让塔旁“千顷云”景点得名,文脉与景致在此完美交融。 憨憨泉边,清甘一味入诗怀。下山途中,路过憨憨泉,相传南朝梁代高僧憨憨在此凿泉,泉水清冽甘醇,终年不涸。泉边石壁上“憨憨泉”三字古朴可爱,明代唐寅曾在此品泉题诗:“憨憨泉下井,皎皎石间流。洗耳听天籁,清心卧石楼”。而白居易更以“酒熟凭花劝,诗成倩鸟吟”,描摹出以泉煮酒、以诗会友的雅事。苏轼游历虎丘时,常与寺中高僧共品憨憨泉水烹茶,那份清甘与禅意,尽藏在“我来属无事,暖日相与永”的悠然心境中。 日光西斜时,我们准备离开。回望虎丘,古塔在暮色中若隐若现,银杏叶在余晖中更显璀璨,那些碑刻、石阶、泉池,都浸在历代诗人的诗句里,沉淀出更浓的古意。这场虎丘寻古之旅,寻到的何止是吴越春秋的遗迹、宋元明清的印记,更是在诗句与古迹的交融中,触摸到了虎丘的文化灵魂——它是白居易“长留一道春”的治水功绩,是苏轼“碧玉壶”般的仙境赞誉,是生公讲经的禅意传奇,是吴王藏剑的春秋豪情。这些藏在虎丘秋光里的诗与史,刻在了苏州之行的记忆深处,愈品愈浓,愈忆愈香。原创作品 随手拍吴中第一山虎丘 苏州地标虎丘 寻古虎丘

0 阅读:3
图说途话

图说途话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