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尔斯海默最新的演讲让日本破防了,最让日本难以接受的是日本的大国梦彻底崩溃,因为日本正在经济科技与制造领域正在快速的失去地位,未来等待日本的唯一结果是成为中国产业链前端的原料与配件提供者。 曾经引以为傲的大国梦,如今在经济科技与制造的三重夹击下碎得稀碎,未来大概率只能乖乖给中国产业链当 “打工仔”,负责提供原料和配件,这些话对向来好面子的日本来说,比骂他们两句还难受。 这位现实主义国际关系大佬的演讲没玩虚的,直接甩数据打脸。2023 年日本 GDP 被德国反超,以约 4.21 万亿美元的总量掉到世界第四,而中国早已是日本的三倍多,这种差距还在持续拉大。 日本 2023 年 1.9% 的实际增速,多数还是靠大企业资方获利撑起来的,普通民众根本没感受到经济回暖,曾经 “亚洲经济领头羊” 的光环早就褪色成了历史回忆。米尔斯海默直言,日本所谓的大国地位,早在泡沫经济破裂后就开始瓦解,现在不过是彻底暴露在世人面前。 制造领域的滑坡更是肉眼可见,曾经让日本横扫全球的汽车产业,如今成了最尴尬的存在。注重环保的日本人偏偏在电动化转型上慢了半拍,截至 2025 年 9 月,日本新能源车渗透率仅 2.8%,纯电车型更是只有 1.7%,而中国早已冲到 50% 左右。 科技领域的优势也在逐步流失,日本曾经在半导体材料、精密制造等领域的垄断地位,现在正被中国一点点蚕食。就拿半导体光刻胶来说,日本曾占据全球 70% 以上的市场份额,但近年来中国企业不断突破技术瓶颈,市场份额稳步提升,而日本相关企业却因为创新乏力,只能靠降价维持份额。 在 5G、人工智能、新能源电池等新兴科技领域,日本几乎没有拿得出手的核心技术,眼睁睁看着中国企业从跟跑变成领跑,这种技术代差让日本的科技大国地位摇摇欲坠。米尔斯海默在演讲中调侃,日本现在的科技研发更像是 “修修补补”,很难再有颠覆性的创新,自然无法支撑起大国野心。 制造和科技的滑坡,直接导致日本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持续下沉。曾经的日本是高端制造的代名词,汽车、电子、机械产品风靡全球,掌控着产业链的核心环节。但现在,中国已经构建起从终端产品到核心零部件的完整产业链,日本企业逐渐被挤压到产业链前端的原料和配件供应环节。 人口老龄化更是给日本的大国梦判了 “缓期执行”,日本 65 岁以上人口占比早就突破 29%,劳动力严重短缺,年轻人既要承担沉重的养老负担,又要面对有限的就业机会,创新活力被慢慢消磨。 这种人口结构导致日本企业不敢进行长期大规模投资,科技研发投入增速连续多年低于中国,原本引以为傲的 “工匠精神”,在时代变革面前也显得力不从心。米尔斯海默指出,没有充足的劳动力和创新土壤,日本想要重回科技和经济巅峰,无异于痴人说梦。 日本政府不是没试过自救,比如推出新能源汽车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想推动电动化转型,但充电桩布局不足、消费者里程焦虑、企业转型滞后等问题积重难返。2025 年上半年,日本燃油车份额反而从 42.3% 回升到 44.7%,混动车型份额微降,纯电车型不升反降,这种逆势而动的表现,恰恰说明日本制造业已经陷入路径依赖,很难跟上全球产业变革的步伐。 日本舆论之所以对这篇演讲反应激烈,本质上是不愿接受现实。曾经的日本在经济上创造过 “奇迹”,科技上引领过潮流,制造上垄断过市场,这种辉煌让他们始终抱有大国执念。 但米尔斯海默的演讲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日本的真实处境:经济增长乏力、科技创新滞后、制造优势丧失,所谓的大国梦早已失去了支撑的根基。更让他们难以接受的是,曾经被视为 “追赶者” 的中国,如今成了产业链的主导者,而自己则从 “引领者” 沦为 “配套者”,这种角色转换带来的心理落差,比经济损失更让他们 “破防”。 其实这种趋势早有预兆,只是日本不愿正视。从 GDP 被中国超越,到制造业被中国反超,再到科技领域的差距不断拉大,日本的每一步后退,都伴随着中国的稳步前进。人口老龄化的无解、产业转型的滞后、创新活力的不足,这些深层次问题像三座大山压在日本身上,让他们难以挣脱。 米尔斯海默的演讲不过是把这种趋势挑明了,告诉日本:与其抱着不切实际的大国梦,不如早点接受在全球产业链中的新位置,否则只会在自我陶醉中被越甩越远。 现在的日本就像一个曾经的优等生,看着曾经的同班同学后来居上,自己却因为骄傲自满、固步自封而成绩下滑,那种焦虑和不甘可以理解,但现实就是如此残酷。 全球产业链的重构不会因为日本的执念而停下脚步,中国凭借自身的优势,已经牢牢占据了产业链的核心位置,而日本想要不被淘汰,只能适应这种新的分工格局,从原料和配件供应做起。至于曾经的大国梦,或许只能留在历史教科书里,成为一代人的回忆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