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苏州,女子眼看孩子要上幼儿园,从婆家、娘家凑了首付,准备贷款买房,却发现丈夫

福康说案例 2025-11-26 21:43:37

江苏苏州,女子眼看孩子要上幼儿园,从婆家、娘家凑了首付,准备贷款买房,却发现丈夫征信有问题,欠了50多万网贷,女子一问才知丈夫为了给一款游戏充值“以贷养贷”欠了几十万的债,女子崩溃:我没收入,家里开销全靠丈夫,房子买不了,孩子幼儿园也没上。丈夫后悔的说,每天催债电话不断,贷款也逾期了,太苦恼了!女子联系游戏公司客服,申请退款,结果让她傻了眼。 赵女士怎么也没想到,在她凑够房子首付准备买房的时候,丈夫陶先生的征信出了问题,而后,她又得知一个令她崩溃的消息,丈夫竟然背着她欠下几十万的债!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还要从头说起。 赵女士和丈夫婚后一直租房子过日子,这种不稳定的生活让她十分渴望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房子。 不过,现实很难,赵女士在家操持家务,照顾年幼的孩子,而丈夫陶先生每天要出门上班,也是忙忙碌碌赚钱,支撑着这个小家。 眼看着孩子即将到了上幼儿园的年龄,两口子商量着先贷款买一套房子,有个稳定的生活,可是钱从哪里来? 好在双方家庭都肯帮忙,从婆家、娘家凑了房子的首付款,准备贷款买房。 却万万没想到,在赵女士满怀期待的时刻,丈夫这边征信被发现了问题。 中介告诉她,陶先生有好几笔贷款已经逾期了,让她惊讶的是数额还不小。 赵女士一听丈夫欠了网贷,犹如晴天霹雳,她怎么也想不明白,平时看似老实本分的丈夫,为什么要贷款,他干什么了? 面对妻子的质问,赵先生支支吾吾说了实话,“我一开始不知道,现在网贷欠了五六十万了,我特别害怕。” 赵女士一听到这个数字,只觉得两眼一黑,差点晕过去,她没想到,丈夫竟然背着自己欠下这么多债? 在赵女士的追问下,陶先生终于说出了实情。 2023年8月,陶先生在玩手机的时候,无意间点开了一款游戏,这款游戏深深的吸引住了他,就像一个无形的黑洞,瞬间将他吸了进去。 游戏世界里可以让陶先生忘掉现实的烦恼,里面精彩纷呈,各种礼包琳琅满目,价格3块到1998元不等,一开始,他只觉得钱不多就买了。 而后,还有升级道具,稀有加成……只要充值,他就可以在游戏排行榜上占据优势地位,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 陶先生一开始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充了几十块钱,而,当看到自己的游戏角色实力不断提升,排名不断上升,那种战胜别人的成就感让他迷失了自我。 他似乎忘了家里需要钱,开始一发不可收拾,不断的往游戏里砸钱,完全不考虑后果。 随着充值的金额越来越多,陶先生很快发现自己手头的钱不够了,为了能够在游戏里“称霸”,他做出了一个疯狂的决定——网上贷款。 他还侥幸的认为,只要在游戏里赚了钱,就能还清贷款。 于是,他开始以贷养贷,不断从各个网络平台借钱,然后,把钱充进游戏里。 就这样,原本20万的网贷,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大,最终,变成了50多万。 赵女士得知后十分崩溃:“我真崩溃,他为孩子考虑过没,连幼儿园都没上!” 她想不明白,丈夫为了一个游戏,把整个家庭拖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陶先生对此也是后知后觉,当他查询的时候,客服说他账号已经充值了37万。 可现实中,他每月要还2万多,渐渐感到力不从心,他的收入根本不够支撑,为了填补窟窿,他开始问朋友、同事借钱,希望可以暂时缓解一下压力,可是,纸终究包不住火…… 2024年年底,陶先生实在无力偿还贷款,无奈之下,他把苦心经营的游戏账号卖了12000元。 但这笔钱对于他的巨额债务开始,只是杯水车薪。 目前,陶先生的部分贷款已经逾期数月,每天有很多催债电话追着他,让他不堪其扰,妻子赵女士也跟着担惊受怕,夫妻俩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面对家庭困境,赵女士找到游戏公司的客服,想试试能不能要回来一部分充值的钱? 《民法典》第143条规定:民事法律行为有效的条件包括:行为人具有相应民事行为能力、意思表示真实、不违反法律或公序良俗。 陶先生作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充值行为本身有效,游戏公司用户协议中“充值不退”的条款原则上合法。 因此,游戏公司客服回复赵女士说,充值一旦成功,对应数据已经产生,没有办法给她办理退款。 但如果是未成年人充值、游戏存在欺诈或诱导消费、充值行为与真实意愿不符等,可能构成合同可撤销或无效的情形。 此事中,陶先生主动充值且无证据证明游戏公司存在过错,因此要求退款缺乏法律依据。 另外,陶先生为游戏充值欠下的几十万网贷,属于其个人行为,款项未用于家庭共同生活,且妻子赵女士对此完全不知情。 此类债务应认定为陶先生的个人债务,妻子无需承担偿还责任。 即使债权人起诉要求夫妻共同偿还,也需举证证明款项用于家庭共同生活,否则法院不会支持。 这一规定保护了不知情配偶的权益,避免因一方过度消费或不良嗜好拖累家庭。 关注@福康说法 从日常点滴学法律,生活安稳更有底

0 阅读:0
福康说案例

福康说案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