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事发生在凌晨零点,老实说,真的是让人揪心又唏嘘。就在北京朝阳区北五环辅路,一名冯姓骑行者酒后骑着电动车,摔了足足六回,最后命丧当场,怎么都让人感觉太突然,太不可思议。说出来也不怕大家感慨,这种事其实并不是头一回听说,之前偶尔有类似新闻,但发生在自己熟悉的城市、熟悉的路段,总归更叫人震动一点。尤其凑巧的是,马上就到年底了,聚会、酒局都在增加,这种安全警钟响得实在太有分量。 放在这件事情上,很多人会说:喝点酒怎么了,不就是骑个电动车吗,又不是上高速开大货车。其实这想法说白了就挺危险,因为酒精进了身体之后,管你骑的是什么,都容易失控。这次冯某抽血出来,血液酒精含量高得让人瞠目——269毫克每百毫升,醉驾标准的三倍,这个数字已经很难撑住自己了,还非要骑车上路,后果就是摔倒一连六次,最后连命也丢了。之前类似的案例里,很多人只是摔伤,结果这回真就出了要命的事,看到消息心里凉了半截。 要说骑电动车和平时开车到底是不是一回事,现在越来越多的城市都在给骑行者“敲警钟”。北京交管部门其实早就盯上了这个问题,不管你是开汽车还是骑电动自行车、普通自行车,只要酒后骑行,都会被查,醉酒骑行不光要教育,还直接罚款了。这回冯某的事件,肯定会给大家再加一次防线。以前大家总想着,电动车慢,总归安全,没人会当回事。结果其实喝醉了,反应、协调、判断都不灵光,不管速度多慢,安全感都是假象,出事了根本没哪个环节能兜底。 现在回头北京已经明确规定饮酒骑行要批评教育,醉酒骑行直接罚五十块钱,听上去不多,可是一旦真出事,这点罚款根本不值一提。冯某的事情其实就是一记响亮的警钟,提醒大家年底聚会再多,安全底线不能松。很多人觉得,没开汽车没事,骑个车还不是自己控制,顶多慢点滑滑算了。可是酒精在身体里,哪还有什么速度和安全的概念?一次次摔倒,最后出了人命,这教训太真切了。每年到了年底,不少人都把聚餐喝酒当作热闹的乐趣,整个氛围都很放松,可到头来安全隐患埋在细节里,喝多了就是喝多了,别管你骑的啥,出门了就得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其实最近这几年,国内不少城市都在抓酒驾、酒后骑行,前几年可能只是劝导,后来干脆直接上行政处罚。有人觉得规定严了,其实也是没办法,毕竟出了事,谁都得负责。冯某的事故,跟之前的政策变化形成一种对照——政策在收紧,个别人的安全意识却还是跟不上。现实里,骑着电动车醉醺醺上路,说不定就是下一个冯某,稍微不注意就会出事。现在大家越来越重视骑行安全,也不是多余,类似事情一再发生,说明还有很多人没真正意识到喝酒和骑车、开车根本就不能混在一起。 还有一个现实问题,电动车越来越普及,某种意义上比汽车还多,骑行者群体也在不断壮大。人多了,风险点就变多了,政策覆盖、执法范围也得跟上。北京这次直接把骑行者纳入酒驾查处,算是很实在的一步。冯某的事一传出来,身边不少人都开始自我反思:聚餐再开心,喝多了就乖乖坐着,别上路。安全底线这东西不是靠罚款提醒的,真的得靠每个人自己心里有数,能管住自己。年底了,无论是什么出行方式,大家都得给自己提个醒。 围绕冯某的事故,舆论一边是沉痛、一边又充满质疑,甚至有人觉得罚款太轻,应该更重一点。其实这里面有个类似无解的难题,罚得再重,能管住那些侥幸心理吗?出了人命才知道后悔实在太晚,只能靠政策、靠舆论、靠每个人的自律多管齐下。咱们的生活节奏快,谁都想省事,骑个电动车方便又快捷,喝点酒更是常态。可一旦忽略了安全,什么方便都变成了隐患。 现在不少人对年底聚会加班应酬都习以为常,喝到兴头上难免容易冲动。这时候,提醒自己和朋友,喝醉了别骑车、别开车,比啥都重要。冯某的事虽然听起来有点极端,其实就反映了这类问题的普遍性。大家都在朋友圈转发、讨论,就是希望类似的悲剧别再重演。喝酒和骑行、开车本来就是两码事,兜底的安全线不能碰。现在是聚会扎堆的季节,真的别忽视骑行安全,不管你骑什么,喝了酒就老老实实待着,明天还有机会骑,别让今天变成永远的遗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