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总是惊人相似:清朝试图和平统一台湾,郑经却得寸进尺要独立。清朝康熙继位后,他有个心病,就是台湾,此岛已经被郑氏集团控制了多年,孤悬在海外,如何统一也是康熙一直考虑的事情。 康熙元年,八岁的康熙帝登基,国库空虚,三藩未平,边关沙俄虎视眈眈,可他第一桩心事就是台湾。那年头,郑成功刚从荷兰殖民者手里把岛夺回,建起东宁政权,号称延平王,岛上屯兵二十万,船队横行东海。 康熙知道,台湾不收,海疆永无宁日,但清军水师弱鸡,贸然出兵风险大,只能先玩和谈牌。福建总督姚启圣派使者去金门,带去封延平郡王世袭的条件,还准保留明朝衣冠,不逼剃发易服。 这在当时算大手笔,康熙想给郑家留面子,避免海外死拼。谁知郑经回话硬邦邦:台湾是中国地没错,但要学朝鲜,当藩国纳贡,不听内地管辖。康熙气得直咬牙,这不是明摆着要独立吗?谈判刚开头就卡壳,清廷没急翻脸,继续观察郑家动静。 转眼康熙二年,谈判第二轮,清廷加码,允诺郑经归顺后台湾军政自理,贸易全开。使者慕天颜渡海到金门,郑经派部将叶亨出面。条件摆桌上,郑方却多要一分:澎湖列岛必须归我管,互市口岸从厦门到福州全线打通。 康熙看完回书,摇头叹气:郑经这小子,把台湾当自家后院了。谈判黄了,郑经开始沿海骚扰,康熙七年下迁界令,把福建居民内迁五十里,断郑家走私财路。 郑经不服,康熙十一年派刘国轩偷袭海澄,杀清将曾飒,抢城池宣泄怨气。这下清廷忍无可忍,但康熙稳住阵脚,继续派人试探,不想把好事变坏事。 康熙十六年,第三轮谈判,施琅出马。这家伙原是郑成功旧部,早年投清,熟知台湾底细。他上书康熙,强调郑经在拖时间,内部已乱。清廷条件升级:封郑经藩王,不剃发易服,台湾内政全自理,只需年年进贡方物,比朝鲜待遇还优。 施琅去泉州寺庙和郑使谈,郑方清单一开:清廷得供火药三万斤、洋炮五十尊,还把东海捕鱼权全让出。施琅铁青脸走人,康熙诏书直批:郑经乃中国子民,非外藩可比。 谈判又崩,郑经更嚣张,康熙十七年清水师两次出兵示威,一次炮轰金门,一次攻澎湖,中途遇风暴折损三十艘船。郑经看清军后劲不足,谈判桌上狮子大开口,要整个渔山列岛。 从康熙二年到二十年,郑清和议拉锯十次,每次清廷让一步,从封王到准藩自治,郑经就多要一分。先是澎湖,后是海路,再到完全脱离内地羁縻。他压根没真心归顺,只想用嘴拖垮清军。 康熙这些年励精图治,擒鳌拜,平三藩,国力渐壮,水师从零练到两百艘,施琅铸红夷大炮,招募水手。郑经呢?表面风光,台湾糖业盐业贸易红火,对日英出口鹿皮蔗糖,军队养二十万。 可内部一锅粥,他宠乳母陈氏为妾,私生郑克藏,家族内斗,黄斌卿、郑联多次叛变,他靠杀戮稳局。康熙二十年,郑经热病死,年三十九,临终还叮嘱加强防御。侄子郑克塽十五岁上台,军心浮动,冯锡范把持大权。 康熙等的就是这空档。二十一年,下最后通牒:归顺或开打。郑克塽不理,康熙二十二年五月,施琅率两万水师、二百战船从铜山出发,直扑澎湖。刘国轩三百船迎战,海战从六月十三日打到二十日。 清军先中火攻,损三十艘,施琅借风向逆转,红夷炮齐轰,郑舰爆炸起火,刘国轩自杀。澎湖七日拿下,清军直奔台湾鹿耳门,郑克塽顶不住,派人求和。 施琅登岛,插清旗,台湾不战而降。康熙诏书赦降众,封郑克塽公爵,废延平王位,迁浙江安置。台湾设府隶福建,施琅任总兵,开通漳泉永定四口通商,海禁渐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