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向來是大家關心的話題。台灣與大陸在治理方式上各有差異。
在制度設計上,台灣有專責的「食品藥物管理署(TFDA)」,以《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為核心,要求企業導入 HACCP、ISO22000 等管理制度,形成「業者自律 + 政府稽查」模式。大陸則由市場監管總局統籌,以《食品安全法》為基礎,但涵蓋範圍更廣,食品只是其中之一。
在執行上,台灣偏重「事前預防」,如進口食品批批檢驗、農產品殘留檢測,以及肉品乳品的追蹤溯源。大陸則以抽檢與事後處罰為主,透明度與地方執行力存在差異。
社會監督方面,台灣媒體與消費者意識強烈,「黑心油」事件即推動全民關注與修法。大陸媒體對食品安全的關注度提升,但消費者維權成本仍高。
整體而言,台灣模式特點是專責明確、透明度高、社會壓力大;大陸則強調行政監管、處罰為主。兩者背景不同,各有難處,目標都是讓百姓吃得安心,但效果不同而已。
安大叔碎碎念社會觀察食品安全[超话]
図文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