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和國内商界的朋友閒聊,大家都丟出同一個問題:「錢都哪去了?」企業喊窮,個人說

泰汇说历史 2025-09-26 14:22:08

最近和國内商界的朋友閒聊,大家都丟出同一個問題:「錢都哪去了?」

企業喊窮,個人說手頭緊,銀行也不願意放貸。似乎整個社會都進入了一種流動性枯竭的狀態。究竟發生了什麼?大叔用有限的認知聊聊吧。

一、錢沒有消失,而是「沉澱」了

首先要釐清一點:貨幣並沒有憑空蒸發。央行數據顯示,廣義貨幣供給仍在增長。那麼,為何社會卻感覺不到錢的存在?

原因在於,資金正快速流向政府部門與金融體系,卻沒有順暢地進入企業與居民的口袋。地方債、基建項目、國企融資佔據了主要資源,而民營企業與普通家庭反而愈發捉襟見肘。

二、企業為何沒錢

需求不足:外需下滑,內需低迷,銷售不振,企業利潤下滑。

成本上升:人工、社保、合規支出壓力增大。

融資受限:銀行偏好國企與大型項目,中小企業難以獲得貸款。

投資信心不足:在不確定的環境中,許多企業寧可縮表自保。

最終的結果是,企業手中缺乏流動資金,無法擴張,也無心招聘,形成惡性循環。

三、個人為何沒錢

收入停滯:就業市場低迷,薪資增長乏力。

財富縮水:房市停滯、股市疲弱,資產「看著在跌」。

負債高企:房貸壓力沉重,消費能力被提前透支。

儲蓄傾向上升:面對不確定的未來,人們寧可存錢防風險,而非消費。

這導致「錢」即便存在銀行體系,也難以轉化為實際購買力。

四、銀行為何不放錢

銀行並非「沒有錢」,而是「不敢放錢」:

壞帳風險:地方債與房地產風險讓銀行心存忌憚。

政策導向:資金被要求優先投向「保交樓」「重大項目」。

需求不足:即使銀行願貸,許多企業與個人也不敢借,因為看不到盈利與收入增長的前景。

於是,資金在銀行之間「空轉」,金融體系流動性充裕,但實體經濟卻感覺不到。

五、錢真的去哪了?

央行:持續釋放流動性。

銀行:資金沉澱於表內,購買國債、支持政策項目。

政府:大量用於基建與債務償還。

居民與企業:在負債壓力與信心不足中,選擇收縮。

錢沒有消失,而是「集中」起來,從市場的活水變成了沉澱的池水。

六、核心問題:信心匱乏

歸根結底,這不是單純的「錢不夠」,而是信心不足。

企業看不到市場前景,不敢投資。

個人對未來收入缺乏保障,不敢消費。

銀行擔心壞帳,不敢放貸。

當「不敢」成為普遍情緒,流動性自然就枯竭了。

七、出路在哪裡?

重建信心:明確政策方向,讓市場相信規則可預期。

改善分配:讓貨幣真正流向各行各業的企業和民衆,而非單一部門(例如造電車的那一群)。

降低負債壓力:合理處理地方債務與房地產問題,減輕企業與家庭的枷鎖。

激活消費:透過減稅、補貼、保障制度,提升居民消費意願。

結語

「錢都哪去了?」其實是一個關於結構失衡與信心危機的問題。

錢依舊在,只是沒有在該在的地方。當資金沉澱於導向所指,基層市場乾渴難耐時,經濟自然難以回暖。

真正的解決之道,不僅是「放水」或「刺激」,而是讓錢重新成為流動的血液,讓企業願意投資,讓居民敢於消費。

只有這樣,經濟才會從冰冷的停滯中恢復生機。

只是,現在的你,還有信心嗎?(圖文無關)

經濟觀察安大叔碎碎念

0 阅读:1
泰汇说历史

泰汇说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