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6万德军被50万苏军包围,苏军表示投降不杀,施特默尔曼却用行动证明了德国军人的血性,这位年近60的德国上将,带着钢盔,端着长枪,亲自给士兵断后,用自己的生命为手下部队创造突围条件,最终战死沙场。[无辜笑] 当时乌克兰科尔松地区发生了切尔卡瑟合围战,德军第11装甲军约6万人被苏军50万大军包围在卡涅夫突出部,形成了一个直径约40公里的包围圈。 被围德军包括党卫军维京装甲师、瓦隆装甲旅等精锐部队,由第11装甲军军长施特默尔曼将军统一指挥,这位58岁的普鲁士军官曾参加过一战,拥有丰富的作战经验。 希特勒接到包围消息后,严令被围部队就地死守等待救援,曼施坦因元帅立即调集第3装甲军实施解围作战,但遭遇了意想不到的困难。 2月中旬正值春季解冻期,乌克兰大地变成泥潭,德军坦克在泥泞中行动缓慢,而苏军早已在预设阵地构筑了坚固防线,经过数日激战,德军仅推进了几公里就损失惨重。 2月15日曼施坦因不得不承认解围失败,他通过无线电告知被围部队,外援已无可能,只能选择投降或突围。 同一天苏军派出谈判代表向德军提出投降条件,保证军官和士兵的生命安全,按照国际惯例对待战俘,这在当时的东线战场确实算得上宽松条件。 施特默尔曼召集各师师长开会商讨,会议记录显示,多数军官倾向于接受投降,认为继续抵抗只会增加无谓伤亡,但施特默尔曼最终决定突围。 2月16日夜德军开始突围行动,施特默尔曼将6万人分成多个战斗群,采用梯次突击战术,他本人率领最后一个战斗群担任后卫,掩护主力部队撤退。 突围战持续了整夜,德军在黑暗中与苏军展开激烈巷战和遭遇战,据苏军战报记录,德军表现出了顽强的战斗意志,多次组织反击。 2月17日凌晨苏军第52集团军在舍温科沃高地发现了施特默尺曼的遗体,这位德军将领倒在一辆被击毁的装甲车旁,手中仍握着一支冲锋枪。 现场勘察显示,施特默尔曼胸部中弹身亡,他的副官和警卫员也在附近阵亡,显然是在最后时刻仍在指挥作战。 苏军第2乌克兰方面军司令员科涅夫大将后来在回忆录中写道:“很少见到如此高级别的敌军指挥官亲临前线作战。”按照他的命令,苏军以军礼安葬了施特默尔曼。 此次突围行动的结果是,约4万德军成功突出包围圈,但损失了全部重装备,施特默尔曼和约2万德军官兵阵亡或失踪。 这场战役反映了二战后期德军面临的困境,既要服从上级的死守命令,又要对部下的生命负责,在绝对劣势下,指挥官的每一个决定都可能影响数万人的命运。 战争中的指挥官面临生死抉择时,究竟应该如何权衡,是优先考虑完成军事任务,还是尽力减少人员伤亡,这个问题至今仍在各国军事院校中被反复讨论。 网友们敬佩不已: “这位将军是真的硬汉!不管哪国人,能为士兵断后的指挥官都值得尊重。” “战争太残酷了,希望世界永远和平,军人气节值得敬佩,但更要反思战争的代价。” “历史要客观看待,虽然他是敌军将领,但这种军人精神确实令人动容。” “科涅夫大将也是真名将,能尊重对手的军人值得佩服!” “其实很多德国军官都是职业军人,只是不幸为法西斯政权服务。” “看完心里挺复杂的,军人该不该为政治错误买单?这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大家觉得,在战争中军人应该无条件服从命令,还是应该有自己的道德判断? 官方信源: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1944年6万德军被50万苏军包围,苏军表示投降不杀,施特默尔曼却用行动证明了德
轩叔观察
2025-09-26 11:24:40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