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春86岁的杨绛对病床上奄奄一息的女儿说:“安心睡觉,我和你爸爸都祝福你

轩叔观察 2025-09-26 13:24:48

1997年春86岁的杨绛对病床上奄奄一息的女儿说:“安心睡觉,我和你爸爸都祝福你睡好。”她话音刚落,钱瑗就停止了呼吸,第二年隆冬,钱钟书也离开人世,原本温馨的一家三口,只剩杨绛一人尔。[无辜笑] 1935年那年杨绛24岁,与新婚丈夫钱钟书一同前往英国牛津大学留学,两人的日常生活围绕着学习展开,除了上课就是泡图书馆,回家后各自看书。 1936年夏天他们游历了欧洲多个国家,旅行结束后杨绛怀孕,钱钟书非常高兴,期待着孩子的降生。 1937年5月女儿钱瑗在上海出生,钱钟书对这个女儿格外宠爱,经常往返医院探望,他甚至表示不想再要第二个孩子,担心会影响对钱瑗的关注。 钱瑗10岁时遭遇人生第一个重大挑战,她被确诊为骨结核,在1940年代这几乎是不治之症,医生建议长期卧床静养,钱瑗因此休学在家。 杨绛和钱钟书轮流照顾女儿,严格按照医生要求控制她的活动,经过10个月的精心护理,钱瑗的病情奇迹般好转,最终完全康复。 1942年杨绛创作的话剧《称心如意》在上海公演,连续演出数月场场爆满,这部作品让她在文学界声名鹊起,成为当时知名的女剧作家。 两年后钱钟书开始创作长篇小说《围城》,为了让丈夫专心写作,杨绛主动承担起家庭的经济负担,通过写作和翻译维持生计。 1949年钱钟书夫妇接受清华大学的聘请,全家搬到北京定居,钱瑗在北京完成中学学业,1959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 大学毕业后钱瑗留校任教,成为北师大英语系的讲师,她工作认真负责,常常为了备课和批改作业工作到深夜。 钱瑗的第一段婚姻很短暂,她的丈夫王德一在1960年代的政治运动中去世,给钱瑗带来巨大打击,此后近十年时间,她拒绝了所有的相亲安排。 1970年代初钱家遇到一次意外事件,由于住房纠纷,已经60多岁的杨绛和钱钟书受到邻居的冲击,被迫搬到钱瑗在北师大的单身宿舍暂住。 在那段困难时期,钱瑗一直陪伴在父母身边,她一个人承担起照顾双亲的责任,直到事态平息。 经过父母多年劝说钱瑗最终在1970年代中期与同事杨伟成结婚,杨绛和钱钟书担心女儿将来独自一人,希望她能有个伴侣相守。 1994年钱钟书因心脏病住院,此后长期卧床,次年钱瑗也被查出肺癌,医生判断已是晚期,可能与她长期过度劳累有关。 1997年初钱钟书病情恶化,他似乎预感到了什么,多次询问女儿的情况,几天后钱瑗的病情急剧恶化。 钱瑗去世三天前曾给母亲打电话,语气显得格外平静,她在电话中表达了对父母的感谢,似乎在做最后的告别。 失去女儿后杨绛独自承担起照顾病重丈夫的责任,1998年12月钱钟书也离开了人世,杨绛从此开始了长达16年的独居生活。 杨绛没有沉浸在悲伤中,而是开始整理丈夫的学术遗稿,她花费数年时间,将钱钟书未完成的《钱钟书手稿集》整理出版。 同时她开始着手写作《我们仨》,这本书用朴实的语言记录了三个人的生活点滴,从相遇相知到生离死别,每个细节都饱含深情。 2003年92岁的杨绛将《我们仨》交给出版社,这本书一经出版便引起强烈反响,成为当年的畅销书,打动了无数读者。 杨绛在书中写道,她最怀念的是一家三口在一起的平凡时光,那些看似普通的日常,现在回想起来都是最珍贵的回忆。 在人生的最后阶段,杨绛用文字为这个家庭留下了永恒的记录,她证明了即使面对生离死别,爱的力量依然可以跨越时空。 网友们感慨万千: “这一家三口的故事真是让人泪目,老一辈学者的风骨和亲情太动人了,现在这么纯粹的感情真的不多见了。”   “钱瑗太不容易了,自己病重还惦记着写书,杨绛先生九十多岁高龄还能坚持完成女儿遗愿,这种精神力量令人敬佩。”   “看到他们一家在特殊时期被迫害那段真的好心疼,那个年代的知识分子真的承受了太多。”   “最打动我的是钱钟书先生那句'只要一个女儿,像你的',这是什么神仙爱情!现在哪有这么纯粹的感情。”   “读完心里酸酸的,一家三口相继离去,杨绛先生最后十几年的孤独可想而知,但她依然坚持创作,这才是真正的文人风骨。”   如果您有机会对杨绛先生说一句话,您最想说什么?   官方信源:人民网—读书频道

0 阅读:90
轩叔观察

轩叔观察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