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她用手撑着丈夫的遗体,拍下了这张“全家福”,那男人戴着瓜皮帽,穿着马褂,

叨叨小科天下事 2025-09-27 17:45:40

[太阳]她用手撑着丈夫的遗体,拍下了这张“全家福”,那男人戴着瓜皮帽,穿着马褂,像是睡着了,但其实,他已经牺牲了。他叫温济厚,是个伟大的革命者。 (参考资料:2023-10-12 中国军网——泪目!凝望这张跨越生死的全家福) 在渭华起义的陈列大厅里,有一张照片总能让人停下脚步,它看起来像一张全家福,但又透着说不出的诡异,照片里,一个男人端坐椅上,妻子抱着孩子紧挨着他,可你仔细一看就会发现,那个男人,其实已经没有了生命。 这张静默的照片,究竟在诉说着一段怎样跨越生死的澎湃故事? 这根本不是一次寻常的合影,而是一场精心策划的告别,照片里的逝者是温济厚,他的身体被扶正,看似“坐”在椅子上,这姿态本身就是一种无声的宣告,一种拒绝倒下的不屈。 他的妻子温曹氏,怀里抱着他们六岁的儿子,紧紧依偎在丈夫身旁,她的眼神里有无尽的哀伤,但更多的是一种超乎寻常的坚定。 而那只从椅子后面伸出来、稳稳扶住温济厚遗体的手,属于他们的同乡温志德,他不仅是拍摄的协助者,更是历史的见证人,他的存在,让这个悲怆的画面无比真实。 这场特殊的告别仪式选在了村西的一座庙宇前,一个公共场所,这决定本身就意义非凡,它意味着,这不仅仅是一个家庭的破碎,更是一场公之于众的铭记,一份需要被所有人看见的牺牲。 快门按下的瞬间凝固了悲剧,但照片里这位年仅25岁的逝者,他的牺牲并非偶然,这是他短暂人生里,一连串坚定选择的必然结局。 故事的起点,要追溯到他的小学老师史笔直,那位因抨击军阀刘镇华而被杀害的老师,在年轻的温济厚心中埋下了反抗的种子,1926年,他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在同年冬天,受组织派遣回到家乡陕西华县,点燃农运的烈火。 他不是一个空想家,作为七里寺小学校长和党支部书记,他带着学生们为史笔直老师扫墓,也带着农民冲击贪官污吏的粮秣代办处,甚至组织民众赶走了反动的县长叶振本,革命的理论,在他这里,变成了实实在在的行动。 1928年5月,白色恐怖笼罩大地,5日晚,温济厚在七里寺小学召开紧急会议,计划带领同志们向陕北转移,却因叛徒告密,被军警包围。 在华县看守所里,他遭受了吊打、烙铁等非人酷刑,但面对县长王硕甫的亲自审问,他一个字也没吐,为了保护一同被捕的史卓生、肖成栋,他把所有责任都揽到了自己身上。 党组织曾计划武装营救,可惜消息走漏,敌人决定立即处决他,5月29日上午,临刑前,他高声呐喊:“共产党员是斩不尽杀不绝的!”“共产党万岁!”,将生命永远定格在了对信仰的终极宣告上。 照片的故事,在快门按下后,才真正走向了高潮,温曹氏,这位一直默默支持丈夫革命的女性,在听闻噩耗昏厥醒来后,展现出了惊人的力量,她没有沉溺于悲痛,而是做出一个挑战世俗的决定——拍一张“生死全家福”。 她领回丈夫的遗体,擦净血污,换上寿衣,然后完成了这幅震撼人心的构图,更重要的是,她给六岁的儿子改了个新名字:念赤。 “赤”,是红色的意思,是革命的象征,这个名字,将父亲的牺牲和未竟的理想,浓缩成了一个需要被永远铭记的符号。 一个名字,就是一种传承。 然而,巨大的悲痛终究摧垮了她的身体,同年冬天,温曹氏追随丈夫而去,这个家庭,用一种近乎献祭的方式,完成了对革命事业的最终奉献。 新中国成立后,温济厚被追认为革命烈士,那张曾经属于一个家庭的特殊遗物,也走进了历史,成为了整个国家记忆的一部分,它沉默地证明着,“念赤”这个名字背后的理想,终究会实现。 如今,这张照片就静静地立在那里,它无声地诉说着,信仰的力量,真的可以穿透生死,将牺牲,转化为永恒。

0 阅读:31

评论列表

回头是岸

回头是岸

1
2025-09-27 21:02

貌似鹿兆鹏的原型

叨叨小科天下事

叨叨小科天下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