号外! 中国正式通告全球! 9月25日至30日,中国在黄海部分海域实施军事活动管制,禁止所有船舶驶入。 这是自2023年美韩“自由之盾”大规模军演后,中国首次在黄海核心区域实施全面管制。 9月25日恰逢美军“勇敢之盾2025”演习结束次日,而9月30日则是中国国庆节前日。这种时间选择既避免与美军演习正面撞期,又能在重要节日前展示军力,体现精心计算。 禁航通告中“实弹射击”的表述值得玩味,黄海平均水深仅44米,是反潜作战天然练兵场。2024年8月,中国海军最新039C型潜艇在黄海完成首次实战化考核,其静音性能针对浅海环境优化。此次管制很可能涉及潜艇与水面舰艇的对抗演练。 卫星影像显示,禁航区周边出现罕见装备组合:东海舰队的052D驱逐舰与北部战区的歼-16D电子战飞机协同部署。这种跨战区联合行动,明显在演练战区制空权争夺与海上封锁战术,想定场景直指关键水道控制。 2023年“自由之盾”军演期间,美韩联军曾在同一海域举行两栖登陆演习,美军“的黎波里”号闪电航母搭载F-35B战机抵近巡弋。中国此次行动,可视为对当年演习的延迟回应,展示“你能来,我更能守”的战略决心。 禁航区北端距离朝鲜瓮津半岛仅80公里,正值朝鲜试射新型巡航导弹后一周。这种时空关联显示,中国在警示各方勿借朝核问题升级军事存在。特别是防范美韩借题发挥,在黄海复制“萨德部署”式的战略突袭。 韩国军方消息源透露,中国在管制期间监测到美军RC-135侦察机异常接近禁航区边界。这种“猫鼠游戏”凸显双方战略互信缺失,任何意外都可能引发误判。 黄海航线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北线起点,每年超3万艘商船经此往来日韩。在禁航期间,中远集团集装箱船改道对马海峡,实际检验了备用航道的通行能力。这种以战备牵引经济的做法,体现军民融合战略的深化。 更关键的是能源通道保障,中国从俄罗斯远东的油气进口需经黄海,2024年该航线运输量达8000万吨。军事管制期间,北部战区首次演练了“海上能源通道应急护卫”课目,针对性极强。 中国在发布禁航通告时,特意引用《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25条关于“临时暂停无害通过”的条款。这种法理准备,旨在应对美方可能提出的“航行自由”挑战。2024年以来,美军已三次在黄海实施“航行自由行动”,中方此次行动包含法律反制的意味。 值得注意的是通告中“部分海域”的模糊表述。这种弹性空间既保留行动自由,又为后续外交解释留有余地,体现现代军事外交的精细操作。 黄海历来是国运交锋之地。1894年甲午海战在此爆发,1950年仁川登陆改变朝鲜战局。此次军事管制,延续了中国2013年划设东海防空识别区、2022年台海大军演的战略逻辑:通过主动设置议题,扭转被动应对局面。 与1996年台海危机时相比,此次行动更显从容。禁航区面积精确计算,时间有限但足够形成威慑,避免过度刺激地区国家。这种“精准可控的强硬”,反映中国军队战略自信的提升。 2025年7月,中国航天科工公布“低空卫士”激光反导系统,适合在黄海这样的狭小海域拦截巡航导弹。同期,华为展示的“鸿蒙天网”通信系统具备抗干扰能力,可支撑复杂电磁环境下的联合作战。 这些技术需要实战化检验,而黄海管制提供绝佳机会。相比南海,黄海更接近预设战场环境,且能快速获得反馈数据。 日本海上保安厅罕见发表“关切声明”,但未像以往那样派舰机抵近侦察。韩国则一边抗议“影响渔业”,一边悄悄调整海警巡逻路线。这种克制反应,体现地区国家在中美间的微妙平衡。 更值得玩味的是俄罗斯的态度,俄太平洋舰队同期在日本海演习,与中国形成策应之势。这种“背靠背”协作,反映中俄在应对美国压力时的战略默契。 黄海管制结束后,需关注三个动向:一是美军是否加大抵近侦察频次,二是日韩是否加速导弹防御网络建设,三是中国是否将此类管制常态化,特别是2026年春节前后,类似行动可能重复出现。 更长远看,黄海可能成为中美博弈的新焦点。相比台海和南海,黄海更靠近中国政治经济核心区,任何军事行动都会触发更强烈反应。这种地理特殊性,使未来冲突风险更高。 六天的黄海军事管制,看似短暂却意味深长。这是中国在“家门口”划设战略缓冲区的实质性举措,也是对“印太战略”的硬核回应。当美国推动联盟体系围堵时,中国选择在最敏感水域展示反介入能力。 这种行动哲学反映新时代安全观:不寻求扩张,但坚决守护核心利益。黄海演习的硝烟散去后,地区国家需要适应一个事实——西太平洋的力量平衡正在改变,而中国正以更自信的方式定义自己的安全边界。对于观察家而言,关键不是解读单次行动,而是理解这种行动背后的战略逻辑转变。 信息来源:今天6点起!禁止驶入!山东一地通知 2025-09-25 08:03·九派快讯
号外! 中国正式通告全球! 9月25日至30日,中国在黄海部分海域实施军事活
红楼背疏影
2025-09-27 19:09:56
0
阅读: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