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2年,后晋皇帝石敬瑭病死。在丧礼上,刚登基的石重贵直勾勾地盯着婶婶冯氏。晚上,石重贵闯入冯氏房中,说:“婶婶,侄儿来问安了。” 这一声“问安”,揭开了中国历史上最荒唐的亡国悲剧之一。后晋高祖石敬瑭尸骨未寒,灵柩还停在宫中,新君石重贵就迫不及待地与守寡的婶母冯氏纠缠不清。一边是尚未下葬的养父,一边是身着孝服的美艳叔母,石重贵在灵堂前的眼神已经暴露了他的本性。 石敬瑭去世时,原本有六个儿子,但长子石重英在后唐时期就被杀,次子石重信和三子石重乂在叛乱中遇害,另外两个儿子夭折,只剩下年仅五岁的幼子石重睿。病榻上的石敬瑭曾将石重睿托付给宰相冯道,希望他辅佐幼子继位。 但乱世中,幼主难以服众。以侍卫亲军都指挥使景延广为首的武将集团坚持“国家多难,宜立长君”,他们看中了石敬瑭的侄子石重贵。 这位28岁的青年曾跟随石敬瑭南征北战,在太原保卫战中表现勇敢,被石敬瑭带在身边培养。就连契丹皇帝耶律德光也曾赏识他,当年挑选守太原的人选时,耶律德光指着石重贵说:“就是这个眼睛大的吧。” 冯道这位五代时期著名的“不倒翁”宰相,见风使舵,转而支持石重贵。于是,石敬瑭的托孤遗愿被抛弃,石重贵登基为帝,史称后晋出帝。 石重贵即位后,第一件“大事”竟是解决自己的私欲。冯氏是石敬瑭弟弟石重胤的遗孀,年轻貌美,守寡多年。在石敬瑭丧礼上,一身素衣的冯氏哭得梨花带雨,石重贵看得目不转睛。 当晚,冯氏被接入宫中。石重贵闯入其房间,假意请安后直接表白:“四海之大,竟找不到一个像婶婶这样的女子。”冯氏起初假意拒绝:“我是你叔母,陛下怎可如此无礼!”但当石重贵提出立她为皇后时,冯氏立刻顺从了。 更荒唐的是,石敬瑭的葬礼与新皇帝的婚礼同时进行。石重贵在灵堂前敬酒时说:“皇太后说了,在先帝面前也不能太高兴。”可他转身就高兴地问太监宫女:“我今天当新郎官如何?”侍从们忍俊不禁,灵堂内外弥漫着诡异的气氛。 如果说石重贵只有荒唐,那后晋的灭亡或许只是场闹剧。但奇怪的是,这个昏君在外交上却出奇地强硬。 石敬瑭在位时,对契丹自称“儿皇帝”,割让燕云十六州,每年进贡巨额岁币。石重贵却完全改变这一政策。在景延广的鼓动下,他宣布对契丹“只称孙不称臣”,大幅减少岁币。 契丹使者乔荣前来质问时,景延广狂妄宣称:“回去告诉耶律德光那老头,要打仗就早点来,我这里已经磨好了十万口剑,正等着他呢。”他还傻乎乎地把这些话写下来交给契丹使者。 944年,契丹皇帝耶律德光率军南下,石重贵亲自督战。戚城之战中,后晋军队意外获胜,击败契丹军。这一胜利让石重贵更加自信,他豪言要“先取瀛莫,安定关南;次复幽燕、荡平塞北”。 但内部治理上,石重贵却一塌糊涂。他宠爱冯氏,对她的家族大肆封赏。冯氏的哥哥目不识丁,竟当上枢密使这样的高官。朝政混乱,百姓生活困苦,石重贵却大兴土木,沉迷游猎。 契丹人精心准备了三年,947年再次南下。这次,他们利用内应和叛将,轻松攻破汴梁。石重贵和冯氏沦为俘虏,被押往辽东建州。 景延广的下场极惨——被契丹人用铁锁穿透琵琶骨游街,最终自杀。而冯道再次展现“不倒翁”本色,侍奉新主。 石重贵和冯氏在辽东过着农耕生活,契丹划拨给他们五十顷土地自种自吃。令人意外的是,这对荒唐的君臣夫妻在亡国后却展现出真情。冯氏对石重贵不离不弃,陪伴他度过余生。 上世纪在辽宁朝阳发现的石重贵墓志铭上写道:“律中应锺,岁直奄茂。惨苍云烟,萧瑟封树。逝水无回,长夜不寐。万代千秋,晋王之墓。”这几句话透露出石重贵晚年的悔恨与反思。每当夜深人静,他“长夜不寐”,回想自己的错误决定,但大势已去,如“逝水无回”。 石重贵的故事充满矛盾:他对外强硬,有收复失地的雄心,却因内部腐败而亡国;他私德败坏,与叔母乱伦,却与冯氏相伴终生。他的经历提醒世人,治国需要全面考量,单有军事强硬或单有内部稳定都不足以维持政权。 后晋的短暂存在(仅11年)和悲惨结局,成为五代十国时期政治混乱的典型缩影。一个既无明君又无贤臣的政权,无论一时多么强硬,终将难逃覆灭命运。 信息来源: 《旧五代史》 《新五代史》 搜狐历史频道 网易历史专栏
乾隆之所以选择嘉庆当皇帝,原因也是很无奈的。因为在嘉庆之前,乾隆先后选择了5位接
【5评论】【2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