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白了,台湾问题70年解决不了,不是因为美国太强,也不是台独太硬,而是日本太阴!

烟雨杏花村 2025-09-30 17:49:30

说白了,台湾问题70年解决不了,不是因为美国太强,也不是台独太硬,而是日本太阴!为什么这样说,因为日本从明治维新开始就已经盯上了台湾,并在签订《马关条约》后,展开了近50年的布局。 2023年,高雄市郊区的老旧糖厂陈列馆里,82 岁的陈阿公正指着一台锈迹斑斑的榨糖机,跟参观的学生们讲述往事:“这台机器是昭和十年(1935 年)从日本运来的,当年我父亲就在这里当学徒,每天要给日本技师鞠躬问好,说错一句日语就要被掌掴。” 阳光透过玻璃窗洒在机器上,金属表面的划痕仿佛还在诉说着那段被殖民的岁月 —— 陈阿公的人生,恰是日本对台湾百年渗透的一个微小缩影。 1925 年,陈阿公的父亲陈水生 16 岁,被日本糖业公司招募进高雄糖厂。那时的台湾,已被日本殖民统治 30 年,纵贯铁路刚通车不久,基隆港、高雄港成了日本掠夺台湾资源的 “输血管”。 陈水生每天的工作,就是操作日本进口的机器,将台湾农民种的甘蔗榨成蔗糖,再装船运往日本。 “父亲说,那时候农民种甘蔗没有自主权,日本公司定好价格,收多少、卖多少全由他们说了算,有人敢反抗,就会被日本警察抓走。” 陈阿公回忆,父亲直到晚年,还能说出几句流利的日语,那是当年被迫学习的结果,“他总说,小时候在学堂里,老师是日本人,课本是日文,要是忘了给天皇画像鞠躬,就会被罚站一整天。” 日本的 “同化政策”,不仅改变了普通人的生活,更在产业层面埋下了控制的种子。 陈阿公年轻时也进了糖厂,他发现厂里的关键技术岗位全是日本人,台湾人最多只能做辅助工作。 “那时候糖厂的管理层、工程师都是日本人,他们会选一些台湾年轻人去日本培训,回来后就让他们监督自己的同胞。” 陈阿公说,他认识的一位林姓叔叔,就是被送到日本留学的 “优等生”,回来后穿着和服,说着一口流利的日语,对日本上司毕恭毕敬,对台湾工友却格外苛刻,“后来才知道,这是日本的‘以台制台’,让台湾人自己管自己,他们好坐收渔利。” 1945 年台湾光复时,陈阿公正读小学六年级。他记得那天学校里挂起了中国国旗,老师第一次用闽南语讲课,可很多同学却不习惯 —— 他们从小读日文课本,唱日本国歌,甚至觉得 “自己是日本人”。 “有个同学还偷偷哭,说再也见不到日本的老师了。” 陈阿公无奈地笑了笑,“这种思想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是日本 50 年慢慢‘教’出来的,比机器上的锈迹还难清除。” 如今,陈阿公的孙子陈宇轩在台北一家电子公司上班,每天接触的是日本的半导体设备,看的是日本动漫,听的是日本音乐。 “他总说日本的技术先进,文化时尚,有时候还会跟我争论,说‘日本统治时期台湾的经济比现在好’。” 陈阿公有些无奈,却也理解,“现在电视上、网络上全是日本的东西,年轻人从小接触这些,很容易就受影响。” 他不知道的是,孙子公司里的很多核心技术,其实都被日本企业掌控,所谓的 “合作”,不过是日本延续对台湾产业影响的一种方式。 在高雄糖厂陈列馆里,除了老旧的榨糖机,还摆放着当年的日文课本、日本警察的制服、台湾农民的缴税单据。陈阿公每周都会来这里当志愿者,给参观者讲述这些物品背后的故事。 “我不是要记恨谁,是想让年轻人知道,当年的台湾人经历过什么,不能忘了自己的根。” 他指着一张老照片,照片里是一群台湾农民在甘蔗地里劳作,身后站着监督的日本警察,“你看,这地里的甘蔗,最后都成了日本工厂里的糖,我们流血流汗,却只能拿到一点点钱。” 现在的陈阿公,每天都会看报纸,关注台湾的新闻。 他发现电视上偶尔还会出现一些 “怀念日本统治时期” 的声音,有些政客甚至会去日本参拜靖国神社,“我知道,日本从来没有真正放弃对台湾的影响,他们通过经济、文化,悄悄渗透,就像当年的糖厂机器一样,慢慢生锈,却始终留在那里。” 不过,让他欣慰的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来陈列馆参观,有人会主动问他当年的故事,有人会在留言本上写下 “不忘历史” 的字样。 “只要还有人记得,就不算真正忘记。” 陈阿公站在陈列馆的窗前,看着外面来往的人群,眼神坚定,“我会一直讲下去,直到讲不动为止,让更多人知道,台湾的根在中国,不是在日本。” 参考资料:农视网——中方回应“台湾有事就是日本有事”:大错特错,十分危险!

0 阅读:0
烟雨杏花村

烟雨杏花村

烟雨杏花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