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清华才女王丽红不顾父母反对远嫁乌干达老公,婚后生四个子女,被生活摧残得不像样,25年后回国,父母直接问道她是谁? 2023 年乌干达坎帕拉的社区学校里,18 岁的摩西用流利的中文向来访的中国代表团介绍校园:“这是王老师 2008 年用后院改的教室,现在我们有了新教学楼,还能学电脑。” 他手里攥着的清华大学招生简章,是王丽红去年从中国带回的 —— 这个曾因付不起学费差点辍学的孩子,如今成了学校里第一批冲击中国高校的学生。 而摩西的成长,只是王丽红与乌干达 25 年 “双向滋养” 的一个缩影,她用知识点亮这里的希望,这里也用岁月重塑了她的人生。 1996 年,刚到乌干达的王丽红还在为土坯房的漏雨发愁时,邻居家的小女孩阿米娜就常隔着篱笆递来芭蕉。 那时她还不会说当地语言,阿米娜就用手势比划着教她用芭蕉叶包饭,看着王丽红笨拙地把饭撒在地上,阿米娜笑得露出缺牙的缝隙。 这种朴素的善意,成了她对抗 “文化冲击” 的第一份力量。 头胎生产时停电,是阿米娜的母亲举着手电筒守在产房外,还煮了当地认为 “补身体” 的木薯粥。 后来王丽红才知道,这位母亲为了让她喝上热粥,特意走了两公里山路去借柴火 —— 这些细碎的温暖,让她慢慢放下对陌生环境的恐惧,开始学着融入这里的生活。 2008 年 “后院学堂” 开办后,王丽红发现光教知识不够,孩子们还需要基本的生活保障。 有次她发现学生卡隆连续几天没来上课,跑去家里才知道,卡隆的父亲因病无法劳作,全家靠母亲卖木炭为生,卡隆得帮着推车。 那天晚上,王丽红翻出自己的积蓄,不仅帮卡隆交了 “学费”,还说服苏玛一起,在学校旁开辟了一小块菜地,带着孩子们种蔬菜。 她教孩子们 “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孩子们也用行动回应她:每天早上,卡隆会提前半小时来学校,把菜地的杂草拔干净;阿米娜则会带着妹妹们,把教室的木板黑板擦得发亮。这种 “双向付出” 的默契,让学堂渐渐有了 “家” 的味道。 随着学生增多,王丽红开始思考如何让学校更正规。 她听说中国大使馆有援助非洲教育的项目,便带着自己画的学校规划图,一次次坐长途汽车去坎帕拉市区。 第一次去时,大使馆工作人员看着这个皮肤黝黑、穿着花布裙的中国女人,差点以为她是当地村民。直到她拿出清华毕业证,工作人员才惊讶地接待了她。 经过反复沟通,大使馆不仅捐赠了二十台二手电脑,还联系了中国企业捐赠教具。 而在争取资源的过程中,当地村民也主动帮忙: 苏玛的弟弟用自家的牛车,把电脑从市区运回村里;邻居们则义务帮忙搭建电脑教室的屋顶 —— 王丽红为这里争取外界的支持,这里的人也用自己的方式帮她实现目标。 2016 年回国探亲时,王丽红特意带了几个学生的中文作业和照片。父亲翻着照片,看到摩西用中文写的 “我的梦想是去中国学农业,回来帮家乡种更多粮食”,沉默了很久才说:“当年爸不该拦着你。” 母亲则拉着她的手,摸着手心的茧子说:“你现在活得比在清华时还踏实。” 这次回国,王丽红还联系了当年的清华同窗,发起了 “助学结对” 活动,让国内的爱心人士资助这里的贫困学生。 如今,已有三十多个孩子通过这个活动,获得了书本和文具的资助。 去年,王丽红的学校迎来了一件大事:中国政府援建的新校舍正式投入使用,不仅有宽敞的教室,还有专门的实验室和图书馆。 开学那天,摩西作为学生代表发言,用中文说:“王老师告诉我们,知识能改变命运,我们也要让家乡因我们而改变。” 而王丽红站在台下,看着这些孩子眼里的光,突然想起 1996 年刚来时的自己 —— 那时她还在为 “值不值得” 迷茫,如今却清晰地知道,自己早已和这里的土地、这里的人紧紧连在一起。 现在的王丽红,每天除了上课,还会忙着筹备 “中乌文化交流角”,想让孩子们更多地了解中国。 她的四个孩子也都成了她的 “帮手”:大女儿在学校教中文,二儿子负责电脑课的辅助教学,小女儿和小儿子则常带着学生们唱中文歌。 每年中国传统节日,学校里都会挂起红灯笼,孩子们跟着王丽红学包粽子、煮饺子,乌干达的土坯房旁,渐渐有了中国的烟火气。 而王丽红自己,也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 “中国老师”,村民们遇到难题,总会第一个想到找她帮忙 —— 她用 25 年的时间,把自己活成了连接两个国家的 “桥梁”,也在这片土地上,找到了比 “清华才女” 更珍贵的人生价值。 信息来源:《华人世界》 2018.04.03 CCTV节目官网
我一个华理工被撞女生的朋友告诉我,她的父母是医生不缺钱,也不会选择私了,
【2评论】【4点赞】
一片蔚蓝
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