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奥委会表示对2036年奥运会的申办情况感到失望,因为上海、成都、广州三座城市均未提交申请。 这可把国际奥委会急坏了——毕竟中国城市办大型活动的能力有目共睹,上海搞过进博会,广州办过亚运会,成都刚办完大运会,场馆设施和组织经验都是现成的。但现在的情况是,这些城市对奥运会的热情,还不如对一场马拉松比赛高。 为啥会这样?道理其实很简单:现在的中国城市,早就过了靠奥运会“镀金”的阶段。以前办奥运是为了向世界展示实力,现在大家更关心实实在在的经济账。就拿成都来说,2024年办大运会花了不少钱,但赛后场馆利用率超高,550万人次去健身,直接带动消费438亿。 可要是办奥运会,光新建场馆就得砸进去几百亿,而且很多设施赛后根本用不上。比如北京奥运会的“鸟巢”,虽然成了地标,但每年维护费就得上亿,还得靠演唱会和旅游来贴补。 地方政府的算盘打得更精,现在财政压力大,钱要花在刀刃上。2025年四川财政收入增速目标才3%,但社保支出就占了省级预算的36.7%。与其把钱扔到奥运会这种“面子工程”上,不如实实在在改善民生。 广州这些年把钱投到地铁扩建和老旧小区改造上,老百姓获得感更强。再说了,中小型赛事性价比更高。成都马拉松一年能带动3.37亿经济效应,还能吸引70%的外地游客,这种“小而美”的活动,地方政府当然更愿意买单。 国际奥委会其实也在改革,比如允许联合办赛、减少新建场馆,但这些措施在中国城市看来还是不够解渴。2036年潜在申办城市里,印度艾哈迈达巴德、卡塔尔多哈这些地方积极性很高,但中国城市不为所动。 因为大家心里清楚,现在的国际环境和国内需求都变了。以前办奥运是“刚需”,现在更讲究“精准投资”。就像上海体育局说的,他们宁愿花点钱办个奥运资格赛,也不想背奥运会的“大锅”。 更关键的是老百姓对奥运会的热情也在降温。以前看奥运是全民狂欢,现在年轻人更愿意看电竞和音乐节。2024年中国青年报调查显示,92.7%的人希望本地多办高水平赛事,但这里面更多是指篮球、网球这类“接地气”的项目。奥运会虽然还是顶级赛事,但离普通人的生活越来越远。成都大运会期间,市民更关心的是放假和熊猫“蓉宝”,而不是金牌总数。 所以,国际奥委会与其抱怨中国城市不申奥,不如反思自己的办赛模式。现在的奥运会,早就不是非办不可的“香饽饽”了。 很明显大型赛事的价值,不在于规模有多大,而在于能不能真正融入城市发展,能不能让老百姓得到实惠。要是国际奥委会还抱着老观念不放,未来可能会有更多城市学上海、成都、广州——毕竟,谁也不想当那个“冤大头”。
奥运会:中国10城能办也不申办国际上关注2032夏季奥运会申办,国际奥委会副
【9评论】【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