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变美”到“毁容”:一场精心设计的骗局 2024年3月,杨女士在成都某医美机

自由芒果 2025-10-10 13:13:03

从“变美”到“毁容”:一场精心设计的骗局 2024年3月,杨女士在成都某医美机构花4万元做隆鼻手术。术前,机构负责人信誓旦旦承诺使用“进口高端假体”,并展示了印有英文标签的产品盒。可术后三个月,杨女士的鼻子开始红肿、歪斜,到医院检查才发现:假体竟是国产货,且未通过国家药监局审批!更离谱的是,手术同意书上的签名根本不是她本人所签——机构用PS伪造了她的签字。 这不是个例。2025年3月,最高检发布的指导案例中,成都另一家医美机构因偷换隆鼻材料被判三倍赔偿;同年9月,徐州铜山法院审结的隆胸假体“货不对板”案,机构同样因使用非合同约定品牌假体,被判“退一赔三”。这些案例暴露出一个惊人真相:医美行业的“偷梁换柱”,早已从个别现象变成系统性欺诈。 七大欺诈套路:你的“变美梦”可能正在被收割 1. 资质造假:超60%的医美纠纷涉及无证机构。福州的谢女士在酒店接受“注射隆胸”后高烧不止,调查发现,操作医师连《医师执业证》都没有,机构更是无证经营。 2. 材料调包:从假体到注射针剂,进口变国产、正品变水货是常见手段。太仓的廖女士花2万打“水光针”,结果注射的是无批准文号的“三无产品”,导致鼻部感染。 3. 虚假宣传:“韩国专家主刀”“零风险变美”……这些话术背后,可能是无资质医师甚至护士在操作。 4. 价格陷阱:标价3万的“热玛吉”,实际用的是山寨机;承诺“买一送一”的套餐,拆开后全是低价项目。 5. 强制消费:术中突然加项,声称“不做会毁容”,消费者被迫签下高额账单。 6. 伪造病历:像杨女士的案例一样,手术记录、同意书全是伪造,出了事连证据都找不到。 7. 售后推诿:术后出现问题,机构要么消失,要么以“个人体质问题”甩锅。 你的脸,不该成为别人的“提款机” 这些案例背后,是医美行业野蛮生长的恶果。数据显示,我国医美机构中,合法合规的仅占12%,超范围执业的超过30%。更讽刺的是,很多机构一边用“变美”营销消费者,一边用“医疗纠纷不适用消法”逃避责任——直到2022年最高院明确:消费型医美纠纷适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欺诈行为可“退一赔三”,才撕开了他们的遮羞布。 但法律能追责,却追不回被毁掉的脸和信任。那些因假体感染烂脸的女孩,那些因注射过量失明的姑娘,她们的人生该怎么办?更可怕的是,这些悲剧还在不断上演:2025年1月,山西的小丽花7万做“幼龄术”,术后皮肤爆痘、红疹,法院查明机构伪造医师签名,判赔22万;同年5月,太仓的廖女士因无证医师注射“三无产品”鼻部感染,法院虽判机构赔偿,但她的鼻子再也回不到从前…… 守护你的“脸”,从拒绝沉默开始 爱美没有错,但变美不该是场冒险。如果你正在考虑医美,请记住: • 查资质:要求机构出示《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医师出示《医师执业证》,并在卫健委官网核实。 • 看产品:要求查看药品/器械的批准文号,扫码验证真伪,拒绝使用“内部渠道”“特供”产品。 • 签合同:明确项目、材料、价格,拒绝“口头承诺”,要求写进合同。 • 留证据:保存宣传资料、聊天记录、缴费凭证,术前术后拍照存档。 • 敢维权:发现欺诈立即投诉(12315/卫健委),必要时起诉,法律会为你撑腰。 评论区聊聊:你或身边人遇到过医美陷阱吗?你觉得该如何整治行业乱象?或者,你想对那些正在犹豫做医美的人说些什么?你的每一条留言,都可能成为照亮他人的光。 来源:头条热搜

0 阅读:8

猜你喜欢

自由芒果

自由芒果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