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市明终于败光了自己多年攒下的积蓄,2016年他一意孤行非要在寸土寸金的黄浦江开了18000平邹市明文体健身中心,以为靠着自己“奥运冠军”的名气就会吸引很多人来,现实却啪啪打脸。 “创业比打拳更难。” “每天都焦虑,发工资的日子,银行里几十万一下子就没了。” 邹市明怎么都没想到拳台上,自信是他的铠甲;可到了商场,这身铠甲却成了他的囚笼。 邹市明的职业生涯可谓波澜壮阔。 2008年,他在北京奥运会上夺得金牌,一时间全国为之沸腾。转战职业拳坛后,他的身价节节攀升,到2013年,年收入甚至一度突破千万。 就在事业看似一帆风顺之时,一场比赛彻底改变了他的职业轨迹。 2017年,36岁的邹市明参加WBO蝇量级世界金腰带赛事。 比赛中,由于体力消耗过大,他多次被对手重击摔倒,最终裁判判定日本拳手木村翔获胜。 这场意外失利,让他逐渐将重心从赛场转向商业创业。 邹市明希望让更多人接触拳击文化,于是决定以“拳王”形象开拓商业领域。 2018年,他在上海黄浦江畔租下18000平方米的黄金地段,筹建邹市明搏击健身中心。 除了高昂的房租,他还从德国进口了高端跑步机和职业比赛标准的沙袋,装修标准之高让支出像流水般持续涌入。 开业当天,健身中心盛况空前,红毯、明星齐聚,气氛热烈。 很快现实给了他当头一棒:客流量远不如预期,场馆经常冷清。邹市明坦言:“最糟糕的时候,一年里只有一个月能盈利。” 问题的核心在于拳馆的市场定位。普通工薪阶层每节私教课程三百多元,望而却步。 而有钱人则更倾向于投资高尔夫、马术等休闲运动,拳击在消费选择上处于尴尬位置。 除了拳馆生意陷入困境,邹市明家庭的资金压力还源于其他投资。 细心的网友发现,他和妻子名下注册了二十多家公司,并且双方在多家公司担任股东,精力分散,管理难度极大。 原本希望铺设的商业版图,本应成为事业的新支柱,却因过度扩张,反而成了压在他们肩头的沉重负担。 财富与理想之间的落差,让这位拳坛传奇也不得不面对现实的残酷与艰难。 最终,这场为光环而进行的商业豪赌,几乎败光了他整个拳击生涯积攒的上亿财富。为了填补窟窿,他不得不变卖房产,先是投资房,最后连自住房都没保住。昔日的光环,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彻底黯淡。 邹市明的失败,是一个典型的案例,告诉所有跨界者,无论过去多辉煌,都得放下光环,用“空杯心态”去学习新世界的规则。拳台的荣耀,换不来商业的成功。 他打出的那痛苦的3分,是一个终点,但或许也是一个更清醒的起点。人生的下一个擂台,靠的是商业智慧,而不是往日的拳头。 信源:新浪财经——邹市明首谈创业经历,“给自己打3分都多”
邹市明终于败光了自己多年攒下的积蓄,2016年他一意孤行非要在寸土寸金的黄浦江开
文史小将
2025-10-16 15:34:24
0
阅读: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