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5日,尹锡悦终于走出了首尔看守所。 尹锡悦穿着深色西装、戴着口罩,在媒体闪光灯下看着特别僵硬。记者追问他,他从头到尾没说一句话,这根本不是什么体面的亮相,就是法律程序把这位前总统彻底围住了的必然结果。 尹锡悦今天这处境,其实就是韩国检察系统“双刃剑”特性的最终体现。他以前是检察总长,最会用的就是这套司法手段,当年就是他牵头查朴槿惠亲信干政案,把这位前总统送进了监狱;也是他顶住压力起诉李明博,让另一位前总统蹲了大牢。 那时候他在舆论眼里是“正义的化身”,靠着检察系统独有的调查权,在政治漩涡里混得风生水起。 可他忘了,韩国检察厅的权力从来都是把双刃剑,既能当打击政敌的利器,权力更迭时也能反过来伤到自己。现在他从权力巅峰摔进看守所,不过是重复韩国政治史上“清算和被清算”的老戏码。 这种司法和政治搅在一起的情况,在最近SK集团崔泰源的离婚案里也表现得明明白白。韩国最高法院推翻了下级法院的判决,把卢泰愚时期的“秘密资金”排除在财产分割外面,理由是这笔钱可能和贿赂有关。 表面看是维护法律尊严,其实暴露了司法裁决里躲不开的政治逻辑,等财阀利益和政治遗产起冲突时,司法系统往往会选着向权力结构妥协。 要知道当年尹锡悦打击财阀多强硬,可现在面对同样涉及政商勾结的案子,司法天平歪得这么明显。这种“挑着来执法”的本质,就是韩国司法没独立性的最好证明。 往更深了说,尹锡悦这事儿戳破了韩国“司法独立”的假样子。韩国检察厅有独立调查权,连总统都能查,这种几乎没人能管的权力设计,本来该是维护社会公平的最后一道防线,结果慢慢变成了政治斗争的工具。 从全斗焕军事独裁时期的司法镇压,到金大中、卢武铉时期的“改革又妥协”,再到现在的尹锡悦事件,韩国司法就没真正摆脱过政治的操控。 就像2017年朴槿惠弹劾案,表面是司法程序赢了,其实是政治力量博弈的结果,街头抗议和司法裁决互相呼应,最后达到了政治目的。这种“司法政治化”的老传统,让法律程序成了权力更迭的遮羞布。 而且老百姓对司法系统的信任早就跌到谷底了。最新民调显示,只有32%的韩国民众觉得司法裁决是公正的,超过60%的人认为检察系统有“政治偏向”。 这种信任危机不是平白无故来的,从三星集团李在镕的“亲信干政案”改判好几次,到现代集团高管涉嫌行贿却轻判,财阀和司法系统的暧昧关系早不是秘密了。 等法律面前不是人人平等,司法裁决能被权力和资本左右时,民众对体制的失望就会变成街头运动的动力。尹锡悦走出看守所时,门口既有抗议他“滥用职权”的人,也有支持他“被政治迫害”的粉丝,这种分裂就是司法公信力没了的直接后果。 更让人难受的是,这种政治和司法的恶性循环早就成了韩国的制度性宿命。从李承晚那时候开始,韩国每任总统几乎都逃不过“任期一结束就被清算”的命,朴正熙遇刺死了,全斗焕、卢泰愚进了监狱,李明博、朴槿惠被判了刑,卢武铉跳崖自杀了。 尹锡悦以前还想打破这个循环,结果最后还是陷进了同一个泥潭。这背后是韩国政治极化的深层毛病,保守派和进步派斗得你死我活,每次权力交替都要把前任彻底否定掉。 而检察系统就成了这场斗争的“操盘手”,靠挑着查案、起诉,一个劲强化政治对立。等司法成了党争的工具,整个国家的治理体系就会陷进内耗的泥沼里。 尹锡悦不说话,其实是整个韩国政治体系没了声音。他以前靠司法权力爬到了最高点,现在又被同样的司法程序拉了下来。这种荒唐的循环说明,韩国真正该改的不是某个总统或某个政党,而是这套把司法和政治绑得死死的制度设计。 检察系统的权力得有人管,司法得真能独立,财阀和政治的勾结得彻底斩断。可现实是这些改革动了太多既得利益者的好处,从金大中到文在寅,历任总统的司法改革都只是点到为止。 尹锡悦的车队消失在首尔街头后,看守所门口的热闹慢慢静了下来,但韩国司法和政治的麻烦事儿还远没结束。这场闹剧留下的不只是一位前总统的个人悲剧,更是一个国家制度性危机的集中爆发。 要是不能打破“清算循环”的命,不能让司法真独立,不能弥合政治分裂,那以后还会有下一个“尹锡悦”,重复同样的命运。毕竟在一个司法变成政治工具、权力压过法律的体系里,没人能真正成为赢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