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日上午,中方的经贸谈判牵头人,与美国财长贝森特、贸易代表格里尔通了视频电话,双方同意尽快举行新一轮经贸磋商。 自2025年4月以来,美国政府以“国家安全”为由,接连出台对华技术封锁措施:从半导体设备出口管制穿透性规则,到针对中国船舶征收高额停靠税,再到对伊朗石油贸易相关中国企业的第四轮制裁,甚至抛出“对所有中国商品加征100%关税”的威胁。 作为反制,中方在稀土、石墨等关键矿产领域实施出口管制,同时将部分大豆订单转向南美,推动铁矿石人民币结算,直击美国农业州与美元霸权的软肋。双方你来我往的攻防中,全球产业链持续震荡,市场对“全面脱钩”的担忧与日俱增。 但鲜为人知的是,这场视频通话的筹备早已埋下伏笔。今年1月中美元首通话时,曾就“重启平等协商”达成共识,此后双方团队在马德里、斯德哥尔摩、伦敦、日内瓦展开四轮磋商,虽未彻底化解矛盾,却多次将关税加征期限推迟。 10月18日的对话,正是第五轮接触的关键节点——美国港口税政策因内部流程混乱迟迟未能落地,而中国对稀土出口的0.1%管制已让美国军工复合体面临原材料断供风险。这种“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的博弈,迫使双方重新坐回谈判桌。 通话中,三个细节透露出微妙变化,美方罕见地未再提及“中国必须让步”的强硬表述,转而强调“系统性风险管控”,中方虽未放松稀土管制,但明确表示“愿在自主可控前提下保持供应链稳定”。 双方同意将磋商地点选在马来西亚东盟峰会期间,利用多边场合降低直接对抗的敏感性。这些调整背后,是双方对“脱钩代价”的清醒认知:美国智库测算显示,若全面切断对华贸易,其GDP将下滑1.2%,而中国内循环战略已支撑起70%的经济增长。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磋商的“战术性”特征尤为明显。美方虽同意推迟关税加征,却未放弃技术封锁;中方在关键矿产领域保持压力,同时释放“愿谈”信号。 这种“边打边谈”的模式,与半年前日内瓦会谈后发布的《联合声明》一脉相承——当时双方承诺“建立长效沟通机制”,如今不过是将口头承诺转化为具体行动。 更耐人寻味的是,贝森特在通话后向媒体透露“希望中方在稀土设备出口上‘手下留情’”,而中方代表则强调“美方需停止滥用出口管制”。这种“各说各话”的表述,恰恰暴露了双方在核心利益上的根本分歧。 从市场反应看,这场通话的即时效果显著。A50指数期货在通话结束后直线拉升2%,纽约原油期货价格回落3%,显示投资者对“冲突升级”的担忧暂时缓解。 但长期来看,中美经贸关系的走向仍取决于三个变量:美国大选后对华政策的连贯性、中国内循环战略的深化速度,以及全球产业链重构的不可逆趋势。正如一位参与磋商的中方人士所言:“我们不是在谈一场能立刻签字的协议,而是在为未来的规则竞争争取时间。” 当视频通话的信号切断时,太平洋两岸的时钟仍指向不同的节奏——北京的夜幕正在降临,华盛顿的阳光却刚照亮白宫的穹顶。 这场持续半年的“接触性对抗”,或许正如观察家们预测的那样:既不会回到2016年前的深度融合,也难以彻底脱钩,而是在技术管制与市场开放、单边制裁与多边规则之间,寻找一个脆弱的平衡点。 对于普通民众而言,最直观的感受或许是手机价格是否会因关税波动,或是新能源汽车电池成本能否保持稳定——这些看似微小的变化,实则是大国博弈在日常生活里的投射。 当全球目光再次聚焦中美时,一个问题值得深思:在“合作则两利,对抗则俱伤”的共识下,为何双方仍选择在刀尖上跳舞? 这场视频通话的余波,或许会在未来三个月的关税期限、稀土供应、技术标准制定中给出答案。你如何看待中美经贸关系的这种“边打边谈”模式?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
贝森特喊话中国,愿意放弃100%加税,但是稀土限制必须取消美国
【26评论】【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