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扣押钱学森,却放杨振宁回国,是杨振宁不重要吗?这个问题,钱学森其实早就回答过:国家需要杨振宁留在国外,他在国外的作用,远比在国内大。 1950 年钱学森想回国时,美国移民局直接吊销了他的安全许可证,还把他软禁在加州的住所里,整整 5 年时间,连出门都要报备。美国海军次长金贝尔甚至放话:“钱学森一个人抵得上 5 个师,宁可把他毙了,也不能让他回中国。” 那时候钱学森搞的是导弹、原子弹相关的应用科学,这些技术能直接转化成国防实力,美国自然怕中国有了他之后 “腰杆变硬”。 而杨振宁当时专注的是理论物理,1957 年他和李政道因 “宇称不守恒” 理论获诺贝尔奖时,研究的还是基础科学领域,美国觉得这类理论短期内没法变成 “硬武器”,对他的出境限制远没那么严格,1971 年杨振宁回国探亲时,美国甚至没过多阻拦。 有人说杨振宁是 “回来养老”,可真要翻他回国后的所作所为,随便一件都够分量。1997 年他接手清华高等研究院时,这里连个像样的顶尖理论物理团队都没有,实验室设备老旧,连国际期刊都订不全。 杨振宁二话没说,先是动用自己在国际学界的人脉,一次次给图灵奖得主姚期智、密码学专家王小云打电话,还亲自飞赴美国斯坦福、普林斯顿等高校拜访,用 “中国基础科学的未来” 打动这些大牛,让他们愿意来清华扎根。 同时他还四处奔走募集资金,光是从海外华人企业家和学术基金会那里,就筹到了超过 1500 万美元,给研究院添了最先进的计算设备,还设立了专项科研基金。短短 5 年时间,清华高等研究院就成了国际知名的理论物理研究中心,被学界称为 “中国版普林斯顿”,这背后全是杨振宁的心血。 很多人不理解,上世纪 50 年代杨振宁为啥不跟钱学森一样坚持回国?其实他父亲杨武之 —— 当年清华大学数学系的系主任,曾三次赴日内瓦劝他回国,甚至带了周恩来总理的殷切期望。 可杨武之回国后在日记里写道:“国内高校实验室条件太差,连研究用的精密仪器都没有,武之(杨振宁字)回来,怕是要整天为设备发愁,哪有心思搞理论研究?” 那时候国内刚经历战乱,清华、复旦的物理实验室,连杨振宁在美国芝加哥大学实验室里一半的设备都比不上,而他研究的规范场理论,需要大量前沿学术交流和精密计算支持,留在当时的国内,根本没法施展。 更关键的是,美国当时有明确规定,理工科博士尤其是涉及物理、数学领域的,不准向社会主义国家移民,杨振宁就算想回,也过不了美国政府这关。 懂行的人都知道,打压一个国家的科技崛起,最先盯的就是应用科学人才。钱学森当年研究的导弹制导技术、原子弹爆炸原理,都是能直接提升国防实力的 “硬科技”,美国扣着他,就是想延缓中国国防现代化的进程。 而杨振宁搞的基础科学,看似不能马上造出导弹、飞机,却是所有科技发展的 “根”。他提出的规范场理论,后来成了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的核心,催生出量子色动力学、电弱统一理论等多个诺贝尔奖级别的研究,甚至现在的量子计算、人工智能,都受这套理论的启发。 这种级别的理论突破,需要最顶尖的学术环境 —— 比如能随时和全球顶尖学者交流、有充足的科研经费支持,留在国外的杨振宁,才能把这套理论不断完善,也能让中国学者通过他接触到国际最前沿的研究,这正是钱学森说 “他在国外作用更大” 的原因。 等到中国进入和平发展阶段,杨振宁也真的 “归队” 了。2003 年他正式搬回北京,把住所取名 “归根居”,第一件事就是捐出 100 万美元现金,设立 “杨振宁奖学金”,专门资助清华物理系的贫困生和优秀科研人员。 他发现国内科研存在一个问题:要么只盯着长远的原理研究,不管实际应用;要么只看重眼前的产品改良,忽略基础理论支撑,中间的 “科技转化桥梁” 几乎是空白。 于是他四处呼吁,推动清华成立 “科技成果转化中心”,还亲自给本科生上《普通物理》课,把自己一辈子的治学心得、对理论物理的理解,一点点教给年轻人。 在他的带动下,清华物理系的理论物理研究水平短短几年就从国际中等跃升到前列,2024 年还诞生了首位获得 “国际理论物理奖” 的中国学者,这背后离不开杨振宁多年的深耕。 现在还有人拿 “回国早晚” 说事儿,可看看百岁高龄的杨振宁,依然每天去清华的办公室,和年轻学者讨论科研问题,还在为中国的基础科学发展建言献策。 他不是回来养老的,而是带着一辈子积累的 “学术财富”,帮中国科技补 “基础课”。就像钱学森当年看透的那样,国家需要 “能造武器的钱学森”,也需要 “能搭起科学根基的杨振宁”,不同阶段的不同选择,都是为了同一个目标 —— 让中国的科技更强、更稳。 信源:环球时报——你们这样说杨振宁 问过邓稼先吗?;光明日报——读《我知道的杨振宁》:真实的忆述 感人的际遇
美国扣押钱学森,却放杨振宁回国,是杨振宁不重要吗?这个问题,钱学森其实早就回答过
烟雨评社
2025-10-20 11:53:25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