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财政部长认为,中美谈判没法达成一致,主要是因为中国有一个“战狼式”的外交官。 对于稀土管制,西方媒体习惯用“对抗”、“武器化”来形容,甚至把责任推给中国谈判官的强硬言辞。 美国一边升级对华打击工具,比如加征关税,把数千家中国企业列入出口管制清单,一边又希望中国在稀土、航运等核心资源供应问题上配合让步。 这种一边制裁一边谈判的博弈方式,已被现实打了折扣,从美国本土的舆论到高层决策,都不得不反思:面对中国真刀真枪的反制,传统施压策略还能撑多久? 最近中国进一步扩大了对中重稀土及相关生产设备、技术的出口管制,这不是一时冲动的“情绪外交”,而是深谋远虑的“系统工程”。 目前中国在全球稀土产业链上拥有约80%的重要资源,而且不仅仅是矿石出口,而是冶炼分离到高端磁材制造的一体化优势。 中国冶炼技术正进一步提升,比如“联动萃取工艺”让稀土纯度高达99.999%,而新型电场开采技术则实现了采收率和环保之间的最佳平衡,大幅减少能耗与污染。 美国当然意识到这一点,国防部此前的报告承认,一旦中国停供稀土,将有多达六十个战略性产业受影响,涉及人工智能芯片、新能源汽车、电动车、航天、导弹等关键领域。 很多美国高科技企业、车企在近期已感受到了这些影响,特朗普政府虽然嘴上强硬,但实际面临两难:再加码限制中国,会引发美股震荡、产业链断裂,而继续谈判又不得不考虑中国手里的“关键资源”筹码。 以往通过高关税、制裁等传统工具箱方式施压,效果正不断递减,连特朗普本人都在公开场合缓和了言辞,对之前百分百关税的威胁有所收回,声称贸易战不能长久维持下去。 美方的筹码在不断缩水,必须考虑自家经济究竟能不能承受持续升级的贸易冲突。 很多观察家发现,现在美国虽然还在做出强硬姿态,比如考虑对所有中国进口商品加征高额关税,但其财政部长、主流媒体其实都做了风险提示。 预计如果100%关税落地,美方自身的GDP会下降几个百分点,通胀超过4%,资本市场压力骤增。 近期美国舆论也出现反思,指出与中国真正竞争时,不是靠搞保护主义和冷战策略,而要重新激发自身制造业竞争力,放宽自身产业链的监管壁垒。 反观中国,对待贸易战的策略已明显不同于几年前的被动反应,首先是外交层面,尽管有“战狼”风格的指责,但实际对外回应兼顾合法性与道义。 针对稀土出口管制,中国反复强调措施仅针对军工、半导体等敏感领域,且符合国际惯例,根本目的在于维护国家安全和全球产业链稳定。 外交部持续呼吁对话解决矛盾,但不会在关键利益上让步,这既展现了强硬,也是有原则的理性自信。 在机制层面,稀土管理转向了制度化、精细化管控,从源头到终端,任何出口都要严格审批和追踪,真正把“资源牌”打成了国家博弈的锋利工具。 所以,指望通过简单的谈判技巧、抹黑特定官员或者局部让步解决这些根本性分歧,并不现实。 美国必须面对一个根本问题:过去那种靠技术封锁、金融制裁和舆论攻势稳占上风的时期已经过去。 中国拥有完整的稀土产业链自主权,技术突破更是在加速积累,中美谈判再怎么拖延、斗嘴,实际影响取决于彼此的“底牌”到底有多少。 不论美方如何渲染中国外交官的风格,最终起决定作用的,是技术、供应链和产业竞争力,尤其是对方离不开你的领域。 现在的问题是,美方消耗自己的老底牌时,恰恰忽视了“互相依赖”这个贸易链条掣肘。 脱钩也好,极限施压也罢,实际上每到接近某种极限点,双方都只能选择降温和理性协商。 你认为中国稳扎稳打的反制,会否为全球竞争秩序带来新变化?
美国的想法是让中国脱钩慢一点,让美国的产业有重建的时间!但美国能卡中国的就立刻停
【11评论】【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