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0日,欧盟成员国达成共识,决定到2027年底就不买俄罗斯的天然气了,这个

修竹崽史册 2025-10-22 12:52:33

10月20日,欧盟成员国达成共识,决定到2027年底就不买俄罗斯的天然气了,这个决定不是一时兴起,从2026年1月起,谁都不能再签新合同,老合同也得在2026年6月前到期,最长能撑到2028年1月就得停,这次投票没要求每个国家都同意,只要15个国家点头就行,法律上用的是贸易政策,没贴上制裁的标签,这样就能绕开一票否决的麻烦。   自2022年以来,欧盟就一直在用力和俄罗斯能源拉开距离,哪怕彼时俄气占了欧盟进口的近一半,三年过去,这个比例降到了13%上下,哪怕削减了不少,俄气仍是年进口总量的13%,每年价值还在150亿欧元以上。   很多国家,尤其是匈牙利、斯洛伐克这些内陆国,至今依旧离不开俄罗斯的天然气。   这项政策的推行方式也颇具技巧,没有直接挂上“制裁”大旗,而是用贸易政策的路径推进,不要求27国一致同意,而是采用“特定多数原则”,只需15国支持。   制裁通常会被一票否决掣肘,这次绕开了制裁的政治绊马索,反对声音当然也有不少,匈牙利外交部长公开表态,这个方案若真落地,对匈牙利来说,能源供应安全等同于中断,甚至威胁要用法律手段反制。   从各成员国的角度看,这项决议不妨说是利益分化的直接产物,西欧部分国家,这几年投入可再生能源、提升基础设施,逐渐摆脱俄气依赖,信心十足。   而那些高度依赖俄气、在转型周期内难以脱钩的中东欧国家,压力一点不小,欧盟层面,则希望通过能源结构再平衡、采购多元化,扛住局部风险。   自2021年到现在,欧盟区域俄罗斯天然气进口总量已从1500亿立方米降到了520亿立方米,减少了三分之二,相应的,美国、卡塔尔甚至挪威的天然气变成了新宠,区域再气化终端设施也在快速扩容。   这次禁令的另一重意义,在于对俄乌冲突续持的金融压力施加进一步掣肘。   欧盟方面明说,希望通过切断进口俄罗斯天然气,减少克里姆林宫用于战争的财政来源,把能源牌摁下去,让地缘博弈变得更具主动性。   自乌克兰危机爆发以来,俄罗斯用于输出的天然气,尤其是通过海运的液化形式,一度变得更隐蔽,许多成员国转而用船而不是管道采购。   欧盟这次新规则,明确提出要加强对液化天然气的溯源和合规监管,防止灰色渠道借壳复活。   自2026年初,合同新签的大门彻底合上,进口商要提供更加严密的原产地证明,相关海关认证、进口文书将更严格,监管触角从货物进入港口前就开始延伸。   对于现有合约,过渡期亦有限,哪怕是长期协议,最长也不过到2028年1月。   不管哪方再怎么纠结,俄气都只能彻底退出欧盟市场,这一切还需要欧洲议会正式批准,目前的时间窗口是明年年初。   但就目前大势来看,主动叫停已经成为各国主流共识,除了少数高度依赖俄气的成员国反对,绝大多数投了支持票。   投资者眼里的欧洲天然气市场,早已波动频繁,天然气价格在俄乌危机初期一度飙涨,去年冬季不少国家靠提前储气才避过用气高峰的冲击。   过去两年,欧洲各国也在“拉新断旧”之间摸索平衡,一边拼命采购美气、卡塔尔气,提升再气化终端,另一边则加快可再生能源投资。   真正断绝对俄气的依赖,也还是头一回面临“时间表倒计时”压力,这对供需双方来说,都是面临史无前例的转型阵痛。   搬开俄罗斯天然气这块压舱石,欧盟能否实现真正的能源独立?短期看,价格压力难免会波动,地区内部分化格局也将加剧。   中东欧和南欧的一些内陆国家,必要时恐怕还得准备应急预案,而站在更长远的角度,彻底甩开对俄依赖,能够倒逼欧盟加速能源结构转型、市场多元布局,这对区域安全最终是利大于弊,只是在转型成本和社会承载上,还远没到可以松口气的时刻。   这场能源大调整背后,不只是地缘冲突的产物,更是欧盟内政取舍、外部压力和经济转型的多重博弈。   只有摆脱对单一能源大国的依赖,欧洲才能真正稳住自己的安全阀,但这条路并不轻松。   你觉得这场“断俄气”大戏,谁最受益,谁最受伤? 信息来源:中华网热点新闻《如何看待欧盟同意2027年底全面停止买俄罗斯天然气?》

0 阅读:0
修竹崽史册

修竹崽史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