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1942年,16岁的八路军小战士宋双来,在送信回去途中,遭遇了日伪军的骑兵。情急之下,他迅速闪进道旁的高粱地。谁知,日伪军早已在马上看到了他,并悄悄向他围拢。 1937年,11岁的宋双来亲眼目睹家乡河北武强被日寇蹂躏,在失去亲人的血海深仇中,仇恨一点点积攒起来。 这种仇恨安静地潜伏着,直到他13岁那年,当他看到敌人在村里拉起几百米长的电话线,当初的回忆再次映入脑海之中。 宋双来没选择硬碰硬,而是利用自己还是个孩子的身份,没人会多看一眼,悄悄剪断了敌人的电话线。 事后的大搜捕,和乡亲们拼死的保护,让他彻底明白单打独斗没用,于是,14岁进游击队,15岁正式入党,他把个人的一腔怒火,汇入了整个民族反抗的洪流里。 刚送完一封绝密文件,宋双来在回程路上撞上了一队刚吃完饭、精神正放松的日伪军骑兵,暴露之后,枪声响起,他没慌不择路地跑。 宋双来做了一个决定:把敌人引向旁边那片坟头林立、灌木丛生的墓地,就这一个选择,攻守之势瞬间逆转,他不再是猎物,而是这片复杂地形的绝对主宰。 他躲在一个坟包后面,冷静地检查着枪支弹药,那份沉稳完全不像个半大孩子,第一枪,他没有贪多,而是精准地打向一个骑马的目标。 这一枪,打的不是人,是敌人的胆,战马受惊,士兵坠马,整个队伍的傲慢瞬间被“有埋伏”的恐慌所取代,敌人最大的失误,就是以为自己追的只是个孩子。 宋双来利用的就是这份轻视和错愕,他像个幽灵,在坟堆和树丛间快速移动,每一次射击都精准而致命,敌人根本摸不清他到底在哪,更不知道到底有多少人,只能在恐惧中胡乱开火。 最终,这支装备精良的队伍,被一个少年用脑子和几颗子弹彻底摧毁了士气,丢下尸体和武器狼狈逃窜。 战斗一结束,宋双来没有恋战,他迅速回到联络点,把所有情况一五一十地汇报给了政委,这一下,就把他和那些逞个人英雄主义的莽夫区别开了——他首先是个有纪律的战士。 在那个年代,“少年”这个身份,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战略资源,一方面,它是不易被察觉的伪装,让他成了传递情报的最佳人选,另一方面,它也是敌人最致命的轻视来源。 宋双来是那个时代被战火催熟的无数年轻人之一,一个大写的“人民战争”的缩影,他的故事证明,在决定胜负的天平上,智慧与意志的分量,远比钢铁和人数更重,他用自己瘦弱的肩膀,扛起了一个民族在黑暗中不灭的希望。 信息来源:中共河北省委党史研究室编. 《中国共产党河北历史大辞典》 1990
1981年5月7日,杜聿明因病逝世,他的妻子曹秀清电告蒋经国,希望蒋经国能够允许
【4评论】【1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