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1393年,朱元璋下令将蓝玉剥皮,蓝玉忍不住大骂说:“太子一死就说我谋反

千浅挽星星 2025-10-22 17:44:38

[微风]1393年,朱元璋下令将蓝玉剥皮,蓝玉忍不住大骂说:“太子一死就说我谋反,这分明是在诬陷,是陛下为皇太孙扫障碍。”朱元璋一听,龙颜大怒说:“追加诛蓝玉三族,将他的皮剥下来传示各地衙门。”   蓝玉是明朝开国功臣,最辉煌的功绩是在捕鱼儿海之战中击溃北元主力,凭借这份战功,他被誉为“大明擎天柱”,但就是这样一位功勋卓著的将领,在1393年突然被定以谋反罪名,遭遇了灭顶之灾,而这一切的转折点,源于太子朱标的去世。   太子朱标在世时,朱元璋对蓝玉十分信任,蓝玉也确实是朱标麾下的重要武将,朱元璋曾亲口说蓝玉是未来辅佐朱标治理国家的得力助手。   但1392年朱标病逝,朱元璋决定立皇太孙朱允炆为继承人,朱允炆年幼,朱元璋担心朝中功勋武将手握兵权会威胁到皇太孙的统治,而蓝玉作为军功最显赫的将领自然成了朱元璋的“眼中钉”。   朱元璋后来也承认,蓝玉这根“柱子太粗”,年幼的朱允炆根本驾驭不了,这根“拦路刺”必须拔掉,所以,对蓝玉的处置并非单纯的审判,而是一场精心策划的行动。   用极端手段清除威胁,为朱允炆铺路,民间流传的“剥皮揎草”,就是这场政治行动中用来震慑群臣的极端方式之一。   不过,蓝玉的悲剧也和他自身的性格缺陷有关,蓝玉性格火爆、行事张扬:有一次守关士兵开门稍慢,他就下令砸毁了喜峰关;他还强占民田,面对前来调查的御史,直接将人赶走。   这些行为放在平时就已触犯规矩,之所以没被严肃处理,全靠太子朱标从中维护,朱标就像蓝玉的“保护层”,有他在,朱元璋会顾及太子的颜面,对蓝玉的过错多加包容。   朱标去世后,这层“保护层”彻底消失,蓝玉却没能及时收敛自己的张扬个性,在朱元璋看来,蓝玉的桀骜不驯,从“储君的帮手”彻底变成了“幼主的威胁”。   更让朱元璋不满的是,蓝玉对皇太孙朱允炆缺乏足够的敬畏,这让本就多疑的朱元璋更加坚定了除掉他的决心。   需要说明的是,民间流传最广的“蓝玉被剥皮”情节真实性存疑,正史《明史》中只记载了蓝玉被“族诛”,并没有剥皮的相关记录。   那些“用热沥青、小刀剥皮”的恐怖细节,均出自明朝末年的野史记载,从当时的刑罚规定来看,剥皮主要用于惩治贪官,并不适用于谋反的武将。   这个传说更可能是后世的演绎:或许是清朝文人为了丑化明朝而编造,也可能是民间对“功高震主”结局的极端想象。   但蓝玉是否真的被剥皮已不影响事件的本质,这个传说成了洪武末年政治恐怖的象征,比正史记载更能体现当时的氛围。   在蓝玉案中,朱元璋借着“谋反”的罪名,大规模清洗功臣:一口气杀了1名公爵、13名侯爵、2名伯爵,前后牵连人数超过一万五千人。   朱元璋原本以为通过这种方式能为朱允炆扫清所有障碍,留下一个安稳的江山,但事与愿违,他的极端清洗彻底摧毁了明朝的军事人才储备。   几年后,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为名起兵,建文帝朱允炆在朝中竟找不到一位能独当一面的将领——派出去的要么是缺乏实战经验的新手,要么是临阵脱逃的庸才。   后人常感慨,若蓝玉等功臣还在,朱棣未必敢起兵谋反,朱元璋亲手制造的蓝玉案虽然暂时巩固了皇太孙的继承权,却也剥去了明朝最坚实的军事屏障,他以为的“绝对安全”,最终变成了致命的军事真空,这也为后来靖难之役的爆发埋下了隐患。   信源:澎湃新闻 叙诡笔记|《山河月明》里的朱元璋,不可信!

0 阅读:43

猜你喜欢

千浅挽星星

千浅挽星星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