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误解!湖北“三资”改革不是“私有化”,是给国有资产“找活钱” 大家好,最近“资源—资产化—证券化—杠杆化”这串词讨论度挺高,还有人纠结这到底是公有化还是私有化。今天咱就把这事说明白,其实这是湖北正在推进的国有“三资”管理改革,核心根本不是产权变更,而是给沉睡的国有资产“舒筋活血”。 先得明确,这改革管的是“国有三资”——就是国有资源、国有资产、国有资金,从根上就姓“公”。湖北提出的“三项原则”:一切国有资源尽可能资产化、一切国有资产尽可能证券化、一切国有资金尽可能杠杆化,说白了就是给国有资产找条“变现增效”的正道。 啥叫资源资产化?就是把摸不着的资源变成算得清的资产。宜昌五峰的月山村,把价值120万的水生态旅游资源协议出让,企业每年给村里交52万,还得分红,自然美景真成了“摇钱树” 。还有黄石的废弃矿坑改造成文旅综合体,大悟县的闲置矿山建起光伏电站,这些“生态伤疤”变成“阳光银行”,都是资源变资产的鲜活例子。 资产证券化又是什么?就是让沉淀的资产流动起来。武汉给巴公房子、咸安坊这些老建筑引入新运营,片区年营收从2亿涨到10亿以上;东湖高新区发行产业园区REITs,一次就融资15.75亿,把固定资产变成了能循环的资本 。这就像把家里的老物件请专业机构估值变现,东西还是你的,但能生出新收益。 至于资金杠杆化,可不是瞎借钱,而是让闲置资金“四两拨千斤”。就像岳阳通过盘活资金组建产业基金,用少量财政资金撬动更多社会资本,既稳了增长又防了风险 。湖北也是这个思路,让趴在账上的“死钱”变成推动发展的“活钱”。 可能有人担心,这么折腾会不会把国有资产搞成私有?完全没必要。改革有明确规矩:先给所有国有资源“上户口”确权,再按“能用则用、不用则售、不售则租、能融则融”来处置,每一步都在国有产权框架内推进 。截至9月底,武汉光盘活国有资产就收了1110多亿,宜昌的国有资源有偿使用收入涨了30%,这些钱最终都用在稳增长、保民生上。 说到底,这改革就是给国有资产做“增值手术”:家底还是国家的、人民的,只是通过更科学的运作,让“沉睡老本”变成“发展活水”。这既不是公有化的倒退,更不是私有化的伪装,而是国有经济提质增效的实在招法。 关于这件事,你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聊聊。
别误解!湖北“三资”改革不是“私有化”,是给国有资产“找活钱” 大家好,最近
山岗间漫步的旅人
2025-10-22 19:48:48
0
阅读: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