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新加坡,怕是真的坐不住了!为什么?因为中国人正在一步步砸掉他们端了几十年的金饭碗!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更多优质的内容,感谢您的支持! 过去三十多年,新加坡之所以能在东南亚脱颖而出,靠的并不是资源、土地,更不是人口,而是一种聪明到极致的定位——“桥梁”。 在中国改革开放初期,外国企业想进入中国市场,首先会选择在新加坡设点;中国企业要“走出去”,也会先经过新加坡这个“中转站”。那时候,新加坡几乎成了亚洲的“中介王国”,吃的就是“信息差”的饭。 然而,到了2020年代,这套模式开始出现裂痕。中国早已不再是那个需要别人带路的“发展中国家”,而是成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更要命的是,中国的对外布局越来越完整——港口、航运、金融、数字支付,全都在自建生态。换句话说,新加坡那碗靠“夹在中间”吃饭的金饭碗,正被中国一点一点地敲碎。 李显龙当然不是没看到问题。这几年,他的讲话里频频提到“保持平衡”,在中美之间走钢丝,既不敢得罪中国,也不敢得罪美国。 可问题是,世界变了,中国已经不再是任人摆布的市场,美国也不再是那个愿意为盟友买单的“大哥”。李显龙的小算盘打得再精,也架不住现实的洪流汹汹而来。 最明显的变化,出现在港口和航运上。过去几十年,新加坡港口几乎垄断了亚洲转运业务。所有往返中国、日本、印度和欧洲的货物,都会在新加坡中转。那时的新加坡港,几乎就是世界的“货运心脏”。 可如今,中国的港口网络早已强大到惊人。从北有天津、青岛,到南有深圳、广州,再到“一带一路”沿线的瓜达尔、吉布提、汉班托塔,中国正在织出一张覆盖全球的“港口之网”。 很多国际航运公司,如今直接选择靠泊中国沿海港口,连新加坡都懒得停。尤其是中国提出“数字港口”“智慧物流”后,货物调度、仓储管理全靠数字化系统,效率高得吓人。 以前一艘货轮要在新加坡停上两天才能完成转运,现在在宁波舟山港,半天就能解决。你说,新加坡还能靠什么吃饭? 更致命的,是金融。 曾经,新加坡靠着政治稳定、法律透明,被誉为“亚洲的瑞士”。外资要进中国,先过新加坡;中国企业要融资,先来新加坡。 可这一切,正在被中国的金融体系“去中介化”。过去几年,中国的跨境支付系统(CIPS)迅速崛起,配合数字人民币跨境试点,正在一点点蚕食新加坡的金融通道地位。 以前外商要往中国打钱,都得经由新加坡的美元清算系统,如今直接用人民币跨境结算。香港、上海、深圳都成了国际资金流通的核心枢纽。尤其是数字人民币的推广,让跨境支付几乎实现了“秒到账”,手续费还低得可怜。 试问,当一个国家的钱都能自由、安全、便捷地在中国系统里流动,还需要新加坡来“帮忙转一圈”吗? 这让李显龙政府相当焦虑。去年他就公开警告:“区域金融格局正在重塑,新加坡必须寻找新角色。” 但问题是,新加坡的地理优势无法改变,它的经济结构又过于依赖“中间环节”。当中国直接与东盟国家用人民币结算贸易,新加坡的“金融中转港”功能就被彻底削弱。 再看制造业和数字经济。 曾几何时,新加坡引以为傲的电子制造业,是东南亚的标杆。可如今,连这些领域都被中国“卷”到了没脾气。中国的供应链完整度全球第一,从芯片封装、智能终端到新能源汽车,一条龙搞定。 新加坡的制造业早已空心化,工厂迁走,人才外流。新加坡政府近几年拼命推“智慧国计划”,想用人工智能和数字技术重新定义经济,可惜中国在这方面同样快得惊人。 现在的东南亚电商和支付生态,几乎都在中国的掌控之下。阿里有Lazada,腾讯有Shopee的投资,中国资本几乎渗透进每一条商业链。 而且中国自己的数字支付模式早已成熟到极致——支付宝、微信支付的无现金体系在境外复制得游刃有余。对比之下,新加坡那套“PayNow”“GrabPay”显得既贵又慢。过去新加坡靠“金融监管+国际信任”赚手续费,现在连手续费都没人愿意付了。 更尴尬的是旅游业。 疫情前,新加坡每年接待中国游客近400万人次,占总游客数的近三分之一。可是近两年,随着中国国内文旅爆发,大家的选择变了。 中国人更愿意去西双版纳、海南、香港澳门,甚至去泰国、马来西亚玩,也懒得特地去新加坡。因为物价高、体验感一般,还不如在家门口享受热带风情。新加坡原本靠中国游客带动的零售、酒店、餐饮,现在都在苦撑。 更深层的问题是,新加坡的“存在价值”正在被重新定义。 过去,美国把它视为亚洲的军事前哨,中国把它看作进入东南亚的跳板。可现在,美国在菲律宾、越南重新布局军事基地;中国则通过“一带一路”直接与马来西亚、印尼、老挝、柬埔寨打通通道。 这样一来,新加坡不再是“唯一选择”,而只是“众多选项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