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战略界开始转向了!美战略界警告,因为台湾问题与中国发生战争,美国得不偿失!10月18日,美国智库“国防重点”亚洲事务主任莱尔·高德斯坦撰文指出,华府不应背离“一个中国”政策,美国长期奉行的“战略模糊”仍是维持台海稳定的关键,但如今部分决策者显然高估了“保卫台湾”的可行性。为了全面遏制中国,美国采取的一系列削弱“一中”原则的操作,不仅未能提升安全感,反而让中美在台湾问题上一步步逼近战争的悬崖。 在国际关系中,情感因素往往只占极小比例,更多的是利益与算计。 美国对台政策的调整,本质上可以从两个层面理解:一是战略优先级的考量,二是成本与收益的权衡。近年来,美国在全球多地同时投入力量:在欧洲要应对俄乌冲突,在中东要关注以色列周边的紧张局势,在亚太地区又把日本、韩国、菲律宾纳入各种安全合作框架。多线作战导致其兵力和资源被切割成碎片,难以集中。 华盛顿最近的讨论氛围,正在悄然发生变化。 一些智库,包括名为“国防重点”的研究机构,开始抛出不同于以往的声音:过去,他们热衷于讨论如何打赢台海战争,如今却越来越多地意识到,这场仗根本打不起。 那种曾经弥漫在政策圈里的“保卫台湾”豪情,正被冷冰冰的现实打击得支离破碎。也因此,“战略模糊”这一老办法被重新提上日程——因为此前不断削弱“一中原则”的做法,不仅没有带来所谓安全,反而让各方陷入了危险边缘。 从纯军事角度算账,五角大楼的内部推演结果让人心里发凉。一旦开战,美军至少可能损失三艘航母,以及大约三成的舰载机。面对解放军的“东风-27”高超音速导弹,射程覆盖至关岛,并在试验中精准命中移动航母靶标,美军现有的“标准-6”拦截系统显得捉襟见肘,成功率可能低得惊人。 更关键的是时间差:解放军能够在72小时内封锁台湾周边海域,而美军主力从本土赶到,最快也要三周。等主要部队抵达,战局可能已完全改变。 台湾自身防御问题也非常明显。岛上百余辆M1A2坦克,约半数因缺零件无法使用;承诺的66架F-16V战机,目前只交付了12架,导弹配套更远远不到标配。这意味着即便外力介入,也难以形成有效防线。 战场之外,经济和后勤问题更令人担忧。一旦冲突爆发,全球供应链将瞬间受到冲击,盟友不一定能提供稳定支援。 欧洲因俄乌冲突力不从心,菲律宾等国能力有限,日本内部也阻力巨大:冲绳78%民众反对卷入战争,自卫队要为美军后勤动用上万人力;“出云”号航母最多只能搭载8架F-35B,且缺乏预警机,实战价值有限。 与此同时,美国本土产业依赖中国的现实依旧明显:电动车所需稀土有80%在中国加工,医院使用的核磁共振核心磁体65%来自中国。 就连F-35的部分电路板也由台湾企业生产,而这些原材料最终来源于大陆——换句话说,为了守一个“棋子”,可能亲手切断自己的生命线。 最令人紧张的,是冲突可能引发的极端后果。一旦常规战局失控,美方可能考虑使用核武器。 退役上将詹姆斯·斯塔夫里迪斯就曾警告,一旦战事难以控制,美军极有可能越过核门槛; 五角大楼2023年的报告也指出,台海冲突可能成为触发核打击的场景之一。 一旦核报复发生,中国必然全面反击,美国本土城市将首当其冲。这种后果使得所有所谓“印太主导权”或“保卫盟友”的口号都显得苍白无力。 正是这种潜在的不可承受后果,让美国战略圈开始重新评估“战略模糊”的价值。这并非退缩,而是一种自我约束,是在确保双方安全的前提下,避免所有人陷入灾难性的局面 换句话说,为了一个“棋子”而冒上军事失败、经济崩溃、盟友离散乃至本土受损的风险,无论怎么算都是不划算的。华盛顿开始认清现实:稳定不是靠炫耀武力,而是依靠冷静分析和有效对话。对中美两岸而言,这或许是唯一可行的理性出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