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把研发产业放在中国的,再大牌也没用,后期只会越来越惨 保时捷三季度直接亏了近10亿欧元,曾经的"豪车顶流"、德国制造的标杆,如今销量利润双双跳水,彻底从神坛走下来了。而另一边的沃尔沃却稳赚不赔,这一亏一赚的对比,把孙少军那句评论衬得太对了:"不把研发产业放中国的,再大牌也没用,后期只会越来越惨"! 先说说保时捷的"滑铁卢"有多惨烈。三季度不光巨亏,前三个季度全球销量跌了6.9%,最要命的是中国市场直接"塌房",在华销量占比从24%跌到18%,纯电车型Taycan交付量更是腰斩,同比下降50%。以前加价都抢不到的帕梅、Taycan,现在经销商都在亏本甩卖,甚至被逼得集体向总部"逼宫"要补贴。 问题到底出在哪?说白了就是没把中国市场当回事。中国51%的保时捷车主是女性,更吃"科技感"这套,可保时捷还抱着老派豪华标签不放,电动化转型磨磨蹭蹭,数智化配置更是跟不上本土品牌。最讽刺的是,面对小米SU7这样的对手,它还嘴硬说"不视为竞争对手",结果百万级预算用户全被抢走,毕竟花一半钱能买到更快、更智能的车,谁还为过时的溢价买单? 再看沃尔沃的"逆势盈利",简直是教科书级的反差。它早就把中国当成核心市场,新出的XC70直接针对国内需求做了优化:既有国人在意的1200km长续航,又保留了品牌招牌的安全配置,高强度硼钢车身+电池四重防护,精准踩中消费者痛点。没有硬撑"欧洲血统"的架子,反而踏踏实实做本土化产品,销量自然稳得住。 孙少军的评论其实点透了本质:现在的中国市场早就不是"大牌就能躺赢"的时代了。保时捷宁愿把研发中心放欧洲,让电动车适配欧洲路况,也不愿针对中国的充电环境和智能需求做调整;而沃尔沃、甚至很多中国品牌,早就把研发、生产、销售全链条扎根中国,能最快响应市场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