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开始后悔,当初的独立,面对现实,又无可奈何!在10年前,蒙古还在念念不忘,血脉“正统”,昔时假象,还想着有朝一日南下。现在,蒙古被迫联合军演后,民间才开始接触。原来吃的用的,都是回避的,都用韩国日本的,那怕来自天津港,还价格不菲。自从接触下来,发现内蒙古的经济,一个市都超过蒙古后,彻底的破防了,虽然还不知道南方一个县,人口和经济都超过蒙古。 其实,蒙古的经济早就经不起折腾了,2022年亚洲开发银行直接给判了“危机状态”,连续三个季度负增长,边境口岸一关闭,矿产品卖不出去,外汇储备蹭蹭往下掉,图格里克汇率贬得一塌糊涂。 手里没粮,腰杆自然硬不起来,只能靠着频繁搞联合军演撑场面,一边抱美国的大腿办“可汗探索”演习,一边又拉着印度搞“游牧大象”军演,半个月里连办两场,说白了就是想借外人的存在感给自己壮胆。 他们没料到,这些军演反倒成了民间开眼看世界的窗口,以前蒙古人过日子,刻意回避身边的中国印记。超市里的零食、商场里的衣物,哪怕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中国制造,也得贴上韩国或日本的标签才好卖。 有懂行的私下说,这些货大多是从天津港转运过来的,倒了几手后价格翻了好几倍,普通家庭买起来心疼得要命。可那会儿大家都憋着股劲,觉得用“外国货”才算有面子,谁也不愿戳破这层窗户纸。 接触一深,遮羞布就被彻底扯下来了,有人先算了笔经济账,2024年蒙古全年GDP才235.86亿美元,这点家底儿,放在南边根本不够看。内蒙古的鄂尔多斯一个市,2023年GDP就达到5613亿元人民币,折合成美元快800亿了,比整个蒙古的三倍还多。 更让他们坐不住的是,后来才知道内蒙古全区2023年GDP已经突破2.5万亿元,随便拎出个地级市,都能把蒙古甩在身后。 这还不是最打脸的,等他们了解到中国南方的县域经济,才算真正破防。就说江苏昆山,人口跟蒙古差不多,2023年GDP却超过5000亿元人民币,比蒙古的经济总量多出一倍还不止。 人家一个县修的高速公路比蒙古全国都密,商场里的品牌比乌兰巴托的还全,就连农村的养老保障,都比蒙古城里的上班族强。有蒙古留学生去昆山交流,回来后在网上写见闻,说亲眼看见县城里的快递当天就能送到家,这在蒙古想都不敢想。 经济上的落差还能看得见,生活里的细节更让人无奈,蒙古的电力供应一直不稳定,冬天经常停电,可隔着一条边界线,内蒙古的牧民家里早就通了稳定的大电网,夏天用空调,冬天靠地暖。 以前蒙古人总说自家的牛羊肉是最好的,结果发现内蒙古的牛羊肉通过冷链物流,当天就能送到北京、上海的超市,还贴了有机认证,价格比蒙古的出口价还高。更讽刺的是,蒙古市面上卖的牛羊肉加工设备,仔细一看全是“MadeinChina”,只不过换了个韩文包装。 他们曾寄希望于“第三邻国”能拉自己一把,美国搞军演时承诺过经济援助,日本也给过几笔贷款,但这些钱要么被贪腐分子截留,要么砸进了没效益的项目里。2025年蒙古总理因为贪腐辞职,新政府上台后才发现,所谓的外援连填补财政窟窿都不够。 反观内蒙古,靠着资源转化和产业升级,这几年建了不少现代化工厂,连新能源汽车的零部件都能造,年轻人找工作根本不用发愁。 现在的蒙古街头,很少再有人提“南下”的老话了,超市里悄悄摆上了没贴外国标签的中国商品,价格便宜了一半还多。民间开始流行学中文,因为去内蒙古打工的人回来都说,会说中文能多挣不少钱。有老人对着电视里内蒙古的春节晚会叹气,说当年要是没独立,自家孙子说不定也能在呼和浩特的高楼里上班。 可后悔也没用了,蒙古的经济结构早就被锁死在矿产出口上,粮食和日用品七成以上依赖进口,而这些物资终究绕不开中国的港口和铁路。世界银行的报告明明白白写着,蒙古的经济复苏高度依赖中俄的市场需求。他们曾经刻意回避的邻居,如今成了不得不依靠的对象。 那种无可奈何的滋味,估计只有蒙古人自己最清楚,就像有人在网上说的,以前总觉得独立是面子,现在才明白,能让日子过好的才是里子。可这层窗户纸捅破得太晚,再回头看,内蒙古的县城都已经跑在了自己前面,剩下的只有追不上的差距和说不出口的后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