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8年,康熙准备处死大儿子胤褆,他的额娘惠妃知道后,却跑来对康熙说:“胤褆从小对我不孝,请你处死他……” 康熙帝的御桌上,放着一份来自惠妃乌拉那拉氏的奏折。 这个入宫三十年、素以“稳重”著称的女人,竟在奏折里写下:“臣妾教子无方,胤禔不孝,请陛下处死他。” 一个母亲请求皇帝杀掉亲生儿子,这在清宫史上从未有过? 惠妃的出身,从一开始就教她“不做眼高手低的事”。 她父亲索尔和是内务府正黄旗的五品郎中,家境普通得在宫里连“背景”都算不上。 十三岁入宫时,她只是最低等的“侍女格格”。 平日里,负责端茶倒水、整理衣箱。 她见过太多妃子为了争宠闹得头破血流,有的因嫉妒诅咒嫡子,有的因越界触怒皇帝,最后都落得赐毒酒或圈禁的下场。 所以她学的第一堂课,是“藏”。 藏起自己的小聪明,藏起对恩宠的渴望,只把份内事做到极致。 康熙十六年,她生下胤禔,因前面四个皇哥都夭折,胤禔成了事实上的“皇长子”。 她的位份也跟着升到“惠妃”,居四妃之首,和荣妃一起协助处理六宫事务。 但她依然不争,康熙出巡,她默默打点行李,后宫出事,她只传皇帝的话,从不多嘴。 就连康熙夸她“有母仪之节”,她也只是磕头谢恩。 二十七年里,她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位置,从来不多言多做。 康熙信任她,不是因为她会讨好,是她“稳”。 然而,惠妃的“稳”,没能挡住儿子的“急”。 胤禔是她的独子,从小被当作“储君候选”培养。 康熙疼他,让他随驾亲征噶尔丹,封他为多罗直郡王。 太子胤礽被废时,他更是看到了“上位”的机会。 可他太急了。 康熙四十七年,太子被废,他第一个跳出来,向康熙进言:“胤礽暴戾,该杀!” 不仅如此,他还勾结蒙古喇嘛巴汉格隆,用巫术诅咒太子。 甚至联合其他皇子,说太子要“弑君篡位”。 这些举动,直接惹怒了康熙。 对康熙来说,“兄弟阋墙”是他最痛恨的事。 他亲身经历过顺治朝的夺嫡之争,深知皇子相残会让皇权动摇。 康熙指着胤禔的鼻子骂:“你是乱臣贼子,天理国法都不容!” 惠妃看着儿子一步步走到“必死之局”,没哭没闹,反而开始了算计。 她知道,康熙最厌“以亲情要挟”,若她跪地求情,只会让康熙更厌恶胤禔,甚至迁怒整个家族。 而惠妃之后的做法,让所有人都目瞪口呆! 她穿上最素净的旗装,带着胤禔的罪状,跪在康熙面前:“臣妾教子无方,胤禔不孝,请陛下处死他。” 康熙愣住了。 他看着这个跟了自己四十多年的女人,想起她二十年来管理后宫的稳妥,想起她曾说过的“臣妾只愿陛下安心”。 他突然明白了惠妃不是在“求死”,是在“求活”。 求儿子活,求家族活。 康熙沉默了三天。 第三天,他下旨:“胤禔革去王爵,终身圈禁于府中。” 惠妃的奏折,给了康熙一个“台阶”。 不是他不想杀胤禔,是“母亲求情”,他不能不顾及“孝道”。 胤禔被圈禁在府里,没了自由,却还能过着“锦衣玉食”的日子。 惠妃却像没事人一样,继续管理后宫,身份也没什么变化。 康熙对她依旧信任,赐赏也不少,连雍正继位后,都念着她的“旧情”,让她安享晚年。 胤禔被圈禁后,没放弃“翻身”的希望。 他广纳妾室,生了15个儿子。 可这些孩子,没一个争气的。 长子弘昱,23岁就死了,没留子嗣。 次子弘昉,袭了镇国公,却被雍正辞了职,一生做个闲散宗室。 十二子弘晌算是最出息的,做到了福州将军、盛京将军,可那是乾隆朝的事了,早已没了胤禔当年的势头。 雍正继位后,对胤禔的儿子们没给任何特殊照顾。 就连胤禔去世后,雍正也只是按“贝子之礼”办丧事,没多给一分恩宠。 惠妃用二十年赚来的“家族安稳”,到这里,也算落了句“平安是福”。 1722年,康熙去世,惠妃还活着。 她看着雍正登基,看着胤禔被圈禁,看着自己的儿子们成了闲散宗室,没说一句话。 她知道,自己赢了,赢了儿子的命,赢了家族的安稳,赢了后宫的“善终”。 惠妃的故事,不是“宫斗剧”,是“生存剧”。 在风云变幻的世界里,最厉害的智慧,不是“赢”,是“不输”,最珍贵的勇气,不是“争”,是“退”。 1724年,惠妃乌拉那拉氏去世,享年七十余岁。 她葬在景陵妃园,碑上只刻着“惠妃”二字。 就像她的一生,十分简单。 主要信源:(—人民网—辽宁省档案馆展出康熙遗诏复制品 终还四爷清白、爱新觉罗·胤禔 - 百度百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