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下令将孔融处死,当官兵上门抓捕时,孔融的一对不满十岁的儿女正在下棋。官兵好奇地问:“你们的父亲都被抓走了,怎么还有心思下棋呢?”孔融九岁的儿子随后说出的八个字,成了千古名句。 148年,许都孔府里,9岁的男孩攥着枚白子,正盯着石桌上的楸木棋盘。 突然他开口:“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不远处的官兵已经围了府门,为首的校尉攥着逮捕文书,听着孩子的声音,忽然觉得后颈发凉。 他们要抓的是孔融,可这孩子,比孔融还让人心悸。 孔融不是普通的孩子,他“出名”打四岁就开始了。 4岁那年,家里来客人,盘子里放着许多梨。 别的孩子都抢大的,他偏挑最小的,说:“哥哥比我大,该吃大的,弟弟比我小,我要让着他。” 这话传遍鲁国,人人都说孔家出了个“懂事的天才”。 十岁更绝。 他跟着父亲进京,指名要见名士李膺。 门房拦着说“李大人不见小孩”,他仰着头说:“我祖宗孔子问礼于你祖宗老子,我们是世交。” 李膺惊得亲自迎出来,摸着他的头说:“这孩子,将来必成大器。” 可这份聪明里藏着股“轴”,13岁丧父,他哭到昏死,三天没进食。 十六岁那年,孔融把“仗义”刻进了骨血。 党锢之祸时,名士张俭被宦官追杀,逃到孔家。 孔融和哥哥孔褒争着收留,最后争执到官府。 兄弟俩都争着替对方顶罪,差点死在牢里。 这事传出去,人人都夸孔家“义薄云天”,可也让孔融得了个“宁折不弯”的名声。 长大后做官,他的“刺”更扎人。 当侍御史时,偏要查宦官的贪腐案,被人穿小鞋赶到北海当“国相”。 在北海,他重建城池、办学校,把破郡治理得井井有条,却爱摆阔。 总是在家里和名士喝酒谈天,钱花得像流水。 最糟的是,他看不惯曹操的“专权”。 曹操禁酒,他写信讽刺:“尧舜非酒不圣,你凭啥禁酒?” 曹操征乌桓,他冷嘲:“不如顺便收拾肃慎、丁零” 甚至说:“父亲对孩子只是情欲,母亲像装东西的瓦罐”。 这句话触了汉朝“以孝治天下”的底线,曹操的杀心,从这时就埋下了。 可曹操忍了,因为他要留着孔融当“文坛招牌”。 直到建安十三年,曹操要南征刘表,统一天下的棋盘已经摆开。 后方的“刺头”必须拔了,孔融的“父母无恩论”成了最好的借口。 八月,丞相军谋祭酒路粹整理好弹劾奏章:“结党营私、谤讪朝廷、不遵朝仪”,每一条都够砍头。 曹操盯着奏章笑了:“这颗雷,该爆了。” 二十九日清晨,官兵围了孔府。 孔融还在书房和文人喝酒,听见外面的脚步声,端着酒杯的手顿了顿。 他早知道会有这天,只是没想到来得这么快。 院中的子女还在下棋。 女孩8岁,男孩9岁,黑白子落得专心。 官兵冲进来时,女孩的手指颤了颤,男孩却稳住棋枰:“别怕,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校尉愣了。 这孩子比他见过的所有大人还清醒。 他挥挥手:“带走。” 孔融被押进京那天,许昌城的人都躲在巷子里看。 他穿着囚服,腰板却挺得直。 三天后,审判结果下来:孔融“大逆不道”,全家株连。 消息传到孩子耳中,8岁的女孩对哥哥说:“要是能见父母,也算没白活。” 行刑那天,百姓挤得水泄不通。 孔融走在前面,两个孩子牵着手,没哭没闹。 女孩临刑前轻声说:“得见父母,何恨之有?” 刽子手的刀落下来时,人群里有人哭出声。 他们都想起4岁让梨的孔融,想起10岁辩李膺的机灵,想起这个家族的“文人气节”,最后换来了满门抄斩。 孔融死后,曹操怕百姓议论,特意宣读他的“罪状”,可越描越黑。 文人们闭了嘴,却把那句“覆巢之下,安有完卵”记在了心里。 脂习冒着生命危险收尸,哭着说:“文举,你丢下我,我以后跟谁说话?” 曹操都敬他三分,饶了他一命。 后来,这句话成了成语。 每当有人问“家国危难时,个人怎么办”,总有人想起孔家兄妹的棋盘。 黑子吞了白子,就像曹操吞了孔融的全家。 孔融的死,不是“嘴贱”的代价,是理想主义者的必然。 他守着“汉臣”的名节,守着“刚直”的脾气,撞在了曹操的“权术”墙上。 9岁的男孩懂“覆巢无完卵”,8岁的女孩懂“见父母无恨”。 他们的从容,是孔家最狠的“反抗”,就算死,也不向你低头! 主要信源:(人民网——曹操何以杀孔融?、上游新闻——双面孔融:从“让梨”暖男到被曹操处死的“杠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