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当年提出武汉“封城”举措的李兰娟院士,为国家立下了卓越功勋,可谁都

盘盘鸭 2025-11-04 22:07:50

2020 年,当年提出武汉“封城”举措的李兰娟院士,为国家立下了卓越功勋,可谁都没料到,这位在医学界威望极高的专家,竟是靠着自学中医,才有了后来声名远扬的院士之名!   2023 年杭州实验室,76 岁的李兰娟院士捧着本泛黄的笔记本,指尖摩挲着 1968 年写下的 “艾草治风湿” 字迹,突然笑了。   这本自学中医时的笔记,封皮补了三次,里面记满草药图谱和针灸穴位,如今仍被她带在身边,成了科研间隙的 “精神寄托”。   桌上的新型传染病研究报告旁,放着当年在乡村采药的旧水壶,一旧一新,勾勒出她从赤脚医生到院士的轨迹。   她翻开笔记中 1970 年的一页,上面贴着张褪色的火车票,那是她被推荐去浙江医科大学的凭证。   那时她白天要完成繁重的学业,晚上躲在宿舍被窝里,用手电筒照着看中医笔记,怕落下早年积累的经验。   有次解剖课结束后,她留在实验室整理数据到深夜,管理员催她离开时,她才发现手里还攥着记满笔记的纸条 —— 上面是中医 “扶正祛邪” 理论的现代解读。   为了兼顾中西医知识,她每天比同学早起两小时,在校园的路灯下背解剖学名词,又在睡前默写中医方剂,笔记本上的字迹从娟秀逐渐变得遒劲。   这段求学经历,让她后来在研发人工肝技术时,总能结合中医 “整体调理” 思维,提出更全面的治疗方案。   2003 年非典期间,李兰娟在浙江省疾控中心的办公室里,笔记本被摊开在桌上,里面夹着基层医生传来的病例手写记录。   她带领团队 48 小时完成病毒测序后,没有立刻发布方案,而是带着笔记去了 5 个乡村卫生院,实地查看防控情况。   在一个偏远卫生院,她发现医护人员缺乏防护意识,当即用笔记空白页画出简易防护流程,还现场演示如何正确穿脱防护服。   有位村医问 “如何判断疑似病例”,她翻开笔记,指着自己标注的 “发热伴乏力、干咳” 等症状说:“按这个标准,结合中医‘望闻问切’,就能减少漏诊。”   后来浙江实现零院内感染,很多基层医生说:“李院士的笔记和现场指导,比任何手册都管用。”   1986 年,李兰娟在浙江医科大学实验室里,将中医笔记放在重型肝炎研究报告旁,试图从 “肝脾调和” 理论中找突破。   当时该病死亡率 80%,她带领团队尝试 20 多种方案,失败 30 多次后,有队员想放弃,她拿出笔记说:“当年认草药要试上百种,这点挫折不算啥。”   为验证人工肝系统安全性,她先在自己身上抽血监测,手臂针眼连成一片,却笑着说 “比针灸疼不了多少”。   1996 年技术成功后,她拒绝专利,带着笔记和设备跑遍全国 20 多个省份,在县医院手把手教医生操作,笔记上补充了无数基层实操细节。   有位县医院医生说:“李院士的笔记比说明书还详细,连设备常见故障处理都写得清清楚楚。”   2020 年武汉抗疫期间,李兰娟的行李箱里,除了科研设备,就装着这本中医笔记和一沓空白纸。   提出 “封城” 建议的前一晚,她在酒店房间里,对着笔记上 “早发现、早隔离” 的中医防疫理念,反复推演封城后的防控流程。   到武汉后,她每天查看重症患者,会在笔记上记下患者的舌苔、脉象,结合现代检查数据调整治疗方案,空白纸很快写满。   有次遇到病情复杂的患者,她翻开笔记,结合 “四抗二平衡” 方案,提出 “肠道菌群调理 + 西医支持” 的联合疗法,最终让患者转危为安。   抗疫结束后,她在笔记上补写:“中西医结合,是中国抗疫的重要优势。”   如今 76 岁的李兰娟,仍每天准时出现在杭州实验室,中医笔记就放在电脑旁,随时用来参考。   她和丈夫设立的人才基金,已资助 200 多位年轻医生,常给他们讲笔记里的故事,教他们 “既要懂现代医学,也要尊重传统智慧”。   实验室墙上挂着新的科研计划 —— 新型传染病防控研究仍在推进,她常说 “只要还能思考,就不会停下”。   那本泛黄的中医笔记,见证了她从乡村赤脚医生到院士的一生,也见证了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而她的故事,仍在继续书写。     主要信源:( 北京商报——树兰医疗二次递表背后:李兰娟家族身家或达40亿 既是夫妻店又是父传子 )

0 阅读:68
盘盘鸭

盘盘鸭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