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还是有头脑清醒的人的,美鹰派专家科尔比告诫美国人:别上俄、印、欧的当了,如果美国跟中国拼个你死我活的,那么最大输家肯定是中美,而最大赢家无疑是俄印欧。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2023年初夏,华盛顿一家智库的会议室内冷气开得很足,但台上那位西装笔挺的男士却让在场不少人感到后背发凉。 这位名叫科尔比的战略专家并非寻常学者,他曾在五角大楼参与过多项军事规划,是华盛顿圈内公认的“鹰派”人物。但这次,他带来的不是对华强硬的常规演说,而是一番让台下军政要员们陷入沉思的警告。 科尔比打开投影仪,光束打在幕布上形成一幅世界地图。他用激光笔圈出太平洋区域:“如果我们把七成海军力量调往亚太,就像把家里最壮的几个儿子都派去东边打架。”他停顿了一下,目光扫过台下听众,“那西边院子里的篱笆谁来守?” 这个比喻让在场许多人下意识地坐直了身子。科尔比随即展示了一组来自兰德公司的推演数据:若要维持在西太平洋对中国的军事优势,美国年度军费需增加20%,相当于再多养一个法国全军。 而就在美国舰队在南海巡弋时,莫斯科的会议室里正在发生什么?科尔比调出另一张图表——国际油价走势与俄罗斯军费开支的曲线几乎同步上扬。 “俄罗斯就像个聪明的渔夫。”科尔比用通俗的比喻解释复杂的地缘政治,“他们不会直接跳进中美较量的漩涡,而是会在岸边等着,看浪花把什么冲到脚边。” 他指的是东欧传统势力范围。随着美国将注意力转向亚太,德国已开始悄悄与俄罗斯重启北溪-3号天然气管道谈判,法国则在西非撤出了部分驻军,这些真空地带正被莫斯科慢慢填补。 更让在场美国官员警觉的是科尔比对印度的分析。他展示印度近年军购数据时打了个比方:“新德里现在就像坐在拍卖会最前排的买家,左手举着华盛顿给的优惠券,右手握着莫斯科的打折卡。” 印度不仅通过美印防务合作获得了最新款无人机技术,还同时保持着与俄罗斯的石油贸易。就在上个月,印度海军在印度洋举行了单方面演习,其军舰活动的海域恰好是传统上美国第七舰队巡逻的区域。 科尔比特别提到一个细节:在2022年夏季的某个深夜,印度驻美大使馆的灯火通明到凌晨三点,第二天美国国务院就批准了对印军售的加急通道。“这不是巧合,”科尔比说,“当我们把所有目光都聚焦在中国身上时,其他玩家正在悄悄改写游戏规则。” 欧洲盟友的态度更是微妙。科尔比展示了一段柏林街头采访的录像,普通德国民众对美军撤离德国基地表现得“出乎意料的平静”。 事实上,德国联邦议院正在审议的2024年国防预算比预期低了2.3个百分点。“他们算得很精,”科尔比无奈地笑笑,“既然美国要当世界警察,他们乐得省下买警棍的钱。” 这位鹰派专家引用的不只是智库数据,还有他在北约总部与欧洲军官的私下交流。一位法国将领曾半开玩笑地说:“如果太平洋真那么重要,我们很乐意把守大西洋的任务全部交给美国佬。” 这句玩笑背后是欧洲正在形成的新共识:既然美国要东顾,欧洲不妨与东方邻居重新建立联系。 科尔比的演讲持续了五十分钟,最后他给出一个形象的总结:“想象两个重量级拳王在擂台上打得鼻青脸肿,台下观众却都在往自己口袋里装赌资。等拳王回过神来,可能发现赌场老板、裁判甚至擂台边的医生都成了新的庄家。” 这番讲话在华盛顿圈内引发了持续数周的讨论。尽管没有见诸报端,但参议院军事委员会在随后举行的闭门听证会上,确实多次引用了科尔比提供的分析框架。 三个月后出台的《2024-2028防务评估指南》中,虽然仍将中国列为“首要战略竞争对手”,但新增了“避免多线战略透支”的条款,要求在各战区保持“动态平衡”。 有意思的是,在科尔比演讲后第二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举办了一场研讨会,主题恰好是“多极化世界中的战略机遇”。 据参会学者回忆,俄罗斯专家在会上多次引用“某些美国同行的清醒认识”,虽然未直接点名,但与会者心照不宣。 同一天,新德里的智库也在讨论“后美国时代印度洋的新秩序”,印度海军中将夏尔马在晚餐会上举杯时,意味深长地说:“大海从来不会只有两个船长。” 这场发生在华盛顿普通会议室的演讲,就像投入池塘的石子,涟漪正在慢慢扩散。从布鲁塞尔的北约总部到新加坡的香格里拉论坛,从中东石油酋长的会客厅到东南亚国家的海军基地,人们开始重新审视世界棋局。 毕竟,当两个巨人对视时,往往最容易忽略周围悄悄移动的棋子。而历史告诉我们,有时候改变战局的,恰恰是那些被忽视的旁观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