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人想过,为什么归国的志愿军遗骸都是从韩国回家的,而不是朝鲜?   麻烦看官

官芊芊 2025-11-06 06:44:55

有没有人想过,为什么归国的志愿军遗骸都是从韩国回家的,而不是朝鲜?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这个问题确实值得细说。很多人可能都注意到,这些年从韩国归来的志愿军烈士遗骸,总是牵动着国人的心,但很少听到从朝鲜接回遗骸的消息。这背后的原因,其实和朝鲜战争结束后的历史走向、两国不同的国情以及几十年来的国际关系变化都有关系。   要理清这件事,得先从1953年的《朝鲜停战协定》说起。当时协定里确实写明了,交战双方应当交换阵亡将士的遗骸。战争刚结束时,朝鲜境内的志愿军烈士遗骸,大多被集中安葬在了几个大型烈士陵园,比如松岳山和桧仓郡的陵园。   这些陵园修建得庄严肃穆,得到了较好的维护,成为了后来中朝友谊的象征之一。   可以说,在朝鲜这边,烈士遗骸的安置问题,在战后不久就通过集中修建陵园的方式,得到了比较系统的解决。这些长眠在朝鲜土地上的英烈,有了明确的安息之地,他们的牺牲也被赋予了特定的历史位置。   而韩国那边的情况就复杂多了。要知道,当年三八线附近,特别是现在的韩国境内,曾是战况最惨烈的区域之一。像上甘岭、铁原、涟川这些地方,都发生过惊天动地的攻防战。   无数志愿军战士血洒疆场,但由于战局瞬息万变,部队时常转移,很多烈士只能被就地匆忙安葬。更关键的是,战后南北分裂,三八线成了世界上戒备最森严的边界之一。   在长达几十年的冷战对峙中,这些留在韩国境内的遗骸,根本无从寻找,更谈不上妥善归葬。它们就那样无声地散落在异国的山野之间,成为了历史的尘埃,也是许多烈士家属心中无法言说的痛。   转机出现在2013年。那年韩国总统朴槿惠访华,在与中国领导人会谈时,她主动提出了向中国移交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的提议。   这个提议,可以说既出于人道主义考量,也符合当时中韩关系升温的大背景。对于中方来说,这无疑是了却一桩历史心事的契机。于是,双方很快敲定了移交的具体安排。   2014年3月28日,是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首批437位志愿军烈士的遗骸,终于乘坐专机回到了祖国。沈阳桃仙国际机场举行了庄严的迎接仪式,许多白发苍苍的老兵和烈士后代眼含热泪。从那时起,中韩之间的这项人道主义合作就形成了机制。   韩国方面在基础设施建设——比如修路、盖房子——过程中,一旦发现疑似志愿军遗骸,就会通知中方。双方会组成联合工作组,进行细致的鉴定确认。确认身份后,就会选择适当的时机,通常是安排在年初或重要纪念日前,举行庄重的交接仪式。   这个流程就这样一年年地延续下来。到2025年,已经完成了十二批移交,累计归国的遗骸达到了1011具。这个数字背后,是上千个家庭的牵挂,也是一段沉重历史正在被慢慢抚平。   像京畿道的涟川郡、江原道的铁原郡,这些昔日炮火连天的战场,如今在推土机的轰鸣声中,不时会让沉睡了半个多世纪的英魂重见天日。每一次发现,都像是一次历史的回响。   那么,为什么朝鲜那边没有类似的大规模移交呢?这就要回到最初提到的状况了。朝鲜境内的志愿军烈士陵园,早在五六十年代就已经建成,遗骸也大都集中安置了。加上朝鲜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不同,大规模基建项目相对较少,零散发现遗骸的情况自然就不多。   而且,那些陵园本身已经成为中朝传统友谊的重要载体,从政治和情感上来说,维持现状是更合适的选择。可以说,在朝鲜的烈士们,是以一种集体记忆的方式被铭记;而在韩国的烈士们,则是通过一次次具体的、个体的回归,来唤醒当代人对那段历史的认知。   这两种不同的归宿,恰恰反映了朝鲜半岛南北双方不同的社会现实和国际处境。   韩国的移交工作,已经演变成一个持续性的、制度化的人道主义合作项目,它不仅是中韩关系改善的产物,也反过来促进了两国之间的理解和信任。每一次移交,不仅是对历史亡灵的告慰,也是对现实和平的祈愿。   当运送遗骸的专机进入中国领空时,空军战机会起飞护航,以最高的敬意迎接英雄回家;当覆盖着国旗的棺椁被仪仗队队员轻轻抬起,无数人在屏幕前默默注视。   这些瞬间,跨越了七十多年的时空,连接了战火纷飞的过去与和平安宁的今天。那些曾经埋骨他乡的无名者,终于通过这种方式,获得了国家的承认和民族的缅怀。   所以,归国遗骸大多来自韩国,并非偶然。它是历史遗留问题在当代条件下,通过外交努力和人道主义精神,所能找到的最佳解决方案。   这个持续的过程,不仅仅是在完成一个军事协议的义务,更是在修复历史的创伤,是在告诉所有人:无论过去了多久,祖国从未忘记那些为她献出生命的人。而这,或许就是对“英雄归来”最深刻的诠释。  

0 阅读:0
官芊芊

官芊芊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