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上海底层男人丁尚彪,在日本打了15年的黑工,把女儿培养成了美国妇产科医生,因为在上世纪90年代,他在日本的工资相当于他在上海工资的100倍! 2012 年纽约领奖台上,60 岁的丁尚彪接过 “最佳员工” 证书,手摸向口袋里的旧汇款单,那是他在日本打黑工时寄给女儿的凭证,也是他用 15 年辛劳铺就的希望。 这个曾在上海拿百元月薪的炊事员,靠日本百倍工资,把女儿送成美国医生。 1990 年东京,他刚租下四平米阁楼,就遭遇第一个难题:语言不通。 去超市买泡面,指着包装比划半天,结账时才发现钱没带够,窘迫得满脸通红。 为学日语,他把常用词写在烟盒上,洗碗时边洗边念,手指被洗涤剂泡得脱皮。 有次建筑工地搬钢筋,他没听清指令被砸伤脚,怕被辞退,裹着布条继续干。 1992 年东京寒冬,他凌晨三点扫街,扫帚柄冻得粘手,呼出的白气裹着煤灰。 捡到个装二十万日元的钱包,他在寒风里等三小时,直到日本老人找来。 老人要给钱感谢,他谢绝:“我虽穷,但不能拿不属于自己的钱。” 这话后来成了给女儿信里的常话,那年春节,他没买饺子,却寄回台录像机让妻女看春晚。 在餐馆洗碗时,为记清几十种菜品忌口,他把日文写在手臂上,被老板嘲笑 “文盲”。 工友小张也是上海人,两人常分享咸菜馒头,小张教他认日文,他帮小张抢加班机会。 有次小张被老板克扣工资,他带头去理论,自己却被罚多洗三小时碗,手指泡得发肿。 夜里疼得睡不着,他就摸出女儿的照片,想着 “再熬熬,囡囡学费就够了”。 1995 年,他在工地扛水泥时摔了一跤,腰伤复发,躺了三天没敢去医院。 怕被查出黑工身份,他找华人药店买便宜药膏,贴上继续去餐馆洗碗。 老板发现他脸色差,要辞退他,他跪下来求情:“再给我三个月,女儿学费就差一点了。” 老板被他打动,留他做了后厨杂工,工资少了一半,他却觉得是救命恩情。 女儿丁晽至今记得,1996 年申请美国医学院时,父亲连夜帮她改文书。 他不懂英文,拿着字典逐词查,把 “努力”“坚持” 标红让女儿重点写。 “爸没文化,但知道要跟人家说清楚,你有多想去学医。” 视频里他说得认真。 为凑学费,他多打份凌晨送牛奶的工,冬天自行车滑倒,牛奶洒一地,他蹲在雪地里哭。 2000 年,妻子陈忻星来日本探亲,他租了间大点的房子,买台二手电视。 妻子发现床底下全是泡面箱,心疼得掉泪,他却笑:“泡面也挺香。” 那半个月,他提前下班带妻子逛街头,却不敢进商场,怕买不起东西丢人。 分别时妻子塞给他件毛衣,他穿了十年,领口磨破都舍不得扔,说 “有家里的味道”。 上个月,他去女儿诊所送汤,碰到护士忙不过来,主动帮着整理病历。 产妇李女士说:“丁叔比我们还懂流程,连产妇忌口都记得清清楚楚。” 没人知道,这本事是当年在日本餐馆洗碗,用手臂记菜名练出来的。 去年整理旧物,他发现个铁盒,装着 37 张汇款单,最早一张是 1989 年的。 女儿指着附言 “囡囡,加油” 掉泪:“爸,当年你是不是每天都没吃饱?” 他别过脸:“哪能,我吃得好着呢。” 其实那些年,他顿顿泡面,从不敢吃饱。 如今,丁尚彪女儿已经学有所成。 他总说:“我这辈子没什么本事,就做了两件事:把女儿送出去,把家撑起来。” 夕阳下,他坐在诊所门口长椅上,看着女儿忙碌的身影,嘴角笑意藏都藏不住。 信源:中国侨网——愿每个在海外打拼的人都能活成丁尚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