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澳大利亚一位104岁的科学家,前往瑞士接受安乐死,当药物注射到他的体内后,他却突然开口说话,说出的话更是逗笑在场的所有人...... 墨尔本大学植物标本馆里,102 岁古德尔采集的灌木标本旁,摆着件 “可耻地衰老” T 恤复制品。 标本标签写着 “2016 年澳洲西部荒岛采集”,T 恤却藏着他 2018 年赴瑞士安乐死的抉择。 这两件物品,拼出了这位植物学家 “以热爱开始、以尊严结束” 的一生。 2016 年,102 岁的古德尔跟着女儿去澳洲西部荒岛,只为采集一种濒危灌木。 他拄着拐杖在礁石上走,脚下打滑差点摔倒,却坚持亲手摘下标本放进采集盒。 女儿劝他 “让年轻人来”,他却说 “这是我研究了 30 年的物种,得亲自确认”。 回到实验室,他戴着老花镜整理标本,在标签上一笔一划写采集时间和环境。 这段高龄采样经历,是他对植物学的最后执着,也成了标本馆里最动人的展品。 2007 年,83 岁的古德尔收到驾照吊销通知,他把驾照放在抽屉最底层,沉默了很久。 以前他每天开车去野外采样,后备箱总装着采集工具和干粮,现在只能挤公交。 有次去郊区考察,他转了三趟车,到目的地时天已黑,只能无功而返,回家后偷偷抹泪。 更让他难受的是,戏剧团排练要赶夜路,换乘麻烦,只能放弃坚持多年的爱好。 也是从这时起,他开始思考 “生命该有怎样的结尾”,加入了支持安乐死的组织。 1948 年,34 岁的古德尔从英国来到澳大利亚,带着几箱植物标本和科研笔记。 他入职墨尔本大学第一天,就跟校长说 “想建澳洲本土植物研究库”,得到支持。 课余时间,他不是在实验室整理标本,就是去野外考察,连周末都泡在山林里。 他还组织学生踢足球、打网球,说 “搞科研要体力,运动能保持精力”,活得热气腾腾。 那时的他不会想到,几十年后,衰老会夺走他深爱的科研和运动。 2017 年,103 岁的古德尔像往常一样去学校上班,却被校长请去办公室。 校长委婉劝他 “年纪大了该休息”,担心他挤公交不安全,其实是怕担责任。 他走出办公室时,手里攥着没写完的论文提纲,那是他计划投稿的植物学期刊。 回到家,他把科研笔记堆在桌上,看着满桌的标本照片,第一次觉得生命没了方向。 也是这一年,他明确了想法:“不能工作、不能自由活动,活着就没了意义。” 2018 年 2 月,古德尔在家摔了一跤,躺在地上几小时才被邻居发现,送医后只能坐轮椅。 他看着自己不听使唤的腿,对子女说 “我不想像个木偶,要选有尊严的离开”。 澳大利亚当时只有维多利亚州允许安乐死,还得 2019 年生效,且限绝症患者,他不符合。 5 月初,他坐轮椅在机场跟家人告别,记者问他怕不怕,他笑着哼起《欢乐颂》。 在瑞士的最后几天,他去植物园看月桂树,还吃了炸鱼薯条,说 “要带着喜欢的味道走”。 2018 年 5 月 10 日,古德尔在瑞士安乐死机构,自己按下了注射药物的按钮。 药物起效时,他说 “这需要很长时间”,逗笑在场的人,保持了最后的幽默。 《欢乐颂》的音乐中,他安详离世,享年 104 岁,一生没辜负对植物学的热爱。 他的选择引发全球讨论,有人不理解,更多人懂他对生命尊严的坚守。 如今,墨尔本大学设立 “古德尔植物生态奖”,每年奖励优秀的植物学研究者。 他采集的标本仍在被研究,著作被学生翻阅,那件 T 恤复制品成了标本馆的 “精神符号”。 越来越多人因他的故事,开始关注老年人的生命质量,思考尊严的意义。 这个曾蹲在伦敦花园观察植物的男孩,用一生诠释热爱,用最后选择留下思考。 他虽已离开,但 “有尊严地活、有尊严地走” 的理念,还在影响着更多人。 主要信源:(科技日报——104岁澳洲科学家被安乐死了,遗言耐人寻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