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军控制区还有200名哈马斯被困在独立地道里,洞口都被以军控制了,根本无法撤退!美国要求放人,以色列军队却开始用水泥填埋拉法的一条隧道,里面至少有150名哈马斯武装人员! 对哈马斯来说,地道从来都是他们在战场上的底气所在,毕竟论正面作战能力,他们远不是以军的对手,加沙地带560到720公里的地道网络,配上近5700个独立竖井,构成了所谓的“加沙地铁”。 这些地道有的深达30米,能储存武器、充当指挥中心,还能让武装人员神出鬼没地发动伏击,之前就有不少视频显示,哈马斯武装人员借助地道偷袭以军坦克和营地,让装备精良的以军吃了不少暗亏。 但这次他们千算万算没料到,精心设计的独立地道会成为催命符,原本为了避免被一锅端而打造的互不连通的结构,如今却断了所有退路,就像给自己挖了个豪华的地下囚笼。 以色列军队选择用水泥填埋地道,可不是一时兴起的决定,而是经过多次尝试后敲定的最稳妥方案。 之前以军曾试过用海水淹没地道,动用了每小时能抽数千立方米海水的抽水泵,结果哈马斯早有准备,地道在设计时就考虑到了水淹风险,让这一方案彻底失败。 他们也用过炸药和海绵炸弹,但炸药容易引发地道坍塌不确定,海绵炸弹更适合临时封堵,想要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水泥填埋才是最佳选择,2025年8月,以军就在加沙北部拜特哈嫩地区,用2万多立方米密封材料封堵了一条7公里长的地道,彻底杜绝了其再次被使用的可能。 现在面对拉法的这些独立地道,以军自然轻车熟路,毕竟这些地道里的武装人员已经成了瓮中之鳖,不用耗费兵力强攻,只用水泥慢慢填充,就能以最小代价消除威胁,这种稳赚不赔的买卖,以色列显然不会放过。 美国要求以色列放人,看似是出于人道主义考量,实则是想推动停火协议进入下一阶段,维持其中东地区的战略平衡,但内塔尼亚胡政府根本没打算买账。 以色列国防部长卡茨11月5日明确表示,以军会在控制区内不设限制地摧毁哈马斯地道并打击武装人员,他们的目标很明确,就是解除哈马斯武装、实现加沙非军事化,而这批被困的武装人员,正是他们眼里必须清除的隐患。 更重要的是,以色列国内的舆论和政治压力也不允许他们妥协,之前拉法地道里曾发现过包括美国公民在内的被扣押人员遗体,让以军对哈马斯的恨意更深,而内塔尼亚胡政府想要稳固支持率,就必须展现强硬姿态,甚至有人提出,哈马斯只有归还2014年阵亡以军中尉的遗体,才有可能获得撤离机会,这显然是哈马斯难以接受的条件。 美国副总统之前就警告过以色列,攻击拉法会有严重后果,但内塔尼亚胡早就明确拒绝了拜登取消军事行动的请求,在以色列看来,美国的警告远不如消除地道威胁来得实在。 从战争逻辑来看,哈马斯这次算是栽在了自己最擅长的领域里。 他们花了巨额成本打造地道网络,每米地道的挖掘费用就高达200到300美元,整个系统总投入约1.5亿美元,本想靠地道的隐秘性和机动性弥补正面战力的不足,却忘了地道一旦被发现,隐秘就会变成致命缺陷。 独立地道的设计原本是为了分散风险,可在以军控制所有出口、切断外部联系后,这种设计反而让被困人员连求救和转移的机会都没有。 停火以来,哈马斯虽然多次从地道中出来与以军交火,但在绝对的控制权面前,这些抵抗都无济于事,以军已经控制了加沙70%到75%的地区,拆除地道成了现阶段的核心任务。 其实这背后也透着战争的残酷现实,所谓的停火协议在具体利益面前往往显得脆弱,以色列抓住了这个难得的机会,自然要对被困的哈马斯武装人员痛下杀手,毕竟放过他们就等于给未来留下隐患。 哈马斯当初选择用地道作为主要作战方式,就该想到可能面临的后果,只是他们没料到以军会如此果断,也没算到停火会让自己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水泥一点点填充地道的过程,不仅是在封堵哈马斯的作战通道,更是在瓦解他们的抵抗意志,对以色列来说,这既是军事上的胜利,也是对其他潜在威胁的震慑。 而美国和以色列的分歧,本质上是战略考量的不同,美国想顾全大局,以色列却更看重眼前的安全,这场围绕地道的博弈,最终买单的还是那些被困在地下、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武装人员,只能说在战争里,任何看似高明的战术,一旦被对手抓住破绽,都可能变成自取灭亡的陷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