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事真邪门,怎么都想不通!当初日本把核污水往海里倒,全球骂声一片,连海鲜都没人碰

未央秘史 2025-11-06 15:56:56

这事真邪门,怎么都想不通!当初日本把核污水往海里倒,全球骂声一片,连海鲜都没人碰。 可两年过去,不但日本海鲜照样出口,还越卖越多。这到底是大家忘了怕,还是日本搞了什么新路子? 中国市场曾是日本海鲜的第一大目的地,2022年中日水产贸易占日本出口总额的三成以上,单是扇贝这一个品类,2023年同期对中国出口额就有223亿日元,可禁令一出,这个数字直接归零,整体对华海鲜出口暴跌92.3%,只剩下35亿日元的零头。 换作一般国家,这打击足够让整个渔业元气大伤,但日本转头就玩起了“市场转移”的戏码,把原本供应中国的货全往其他地区倒。 北美市场成了最大接盘侠,2025年1月日本冷冻虾夷扇贝肉对美出口量同比激增129%,价格飙到每公斤5111日元,涨幅高达89%,美国一下子占了日本扇贝出口总量的42%,那些原本供中国市场的20-30L规格大型扇贝,摇身一变成了北美餐厅追捧的特级食材,2L、3L规格的采购价甚至突破每公斤1万日元,比禁令前翻了一倍。 除了美国,东南亚也成了重要阵地,日本对越南的扇贝出口额直接增长7.9倍,把越南变成了临时加工基地,先剥壳处理再贴当地标签,转身就销往其他国家,这种“曲线救国”的操作,完美避开了不少国家的进口限制。 更让人不得不服的是日本的“转口贸易洗白”套路,这简直把贸易规则玩得明明白白。 青岛海关就破获过一起案值2.3亿元的走私大案,走私团伙把福岛附近的帝王蟹、虾夷贝等海鲜,先运到北海道集中,再绕道越南,利用中越边境的边民互市贸易政策,化整为零“蚂蚁搬家”式走私进中国,还特意更改包装、涂改生产日期,把日本产的海鲜伪装成越南原产。 这种操作并非个例,不少日本海鲜都是先进入墨西哥、泰国等第三国加工厂,经过简单处理后换个标签,就成了“本地产品”,而很多国家的海关检测只看最终产地标签,根本不会追溯原材料来源,这就让日本海鲜钻了大空子。 更有意思的是,日本还反过来从这些加工国进口成品,2025年3月,日本从中国进口的加工类三文鱼和鳟鱼就增长了2.4倍,从越南进口的增长71%,相当于把自己的原料出去转一圈,再以更高价格买回来,既规避了限制,又赚了差价。 日本政府在背后的推波助澜也功不可没,为了稳住渔业,日本下拨了近200亿日元的行业救济金,占其每年渔业出口规模的5%,还追加50亿日元给外贸促进组织JETRO,在全球70多座城市办产销会,硬生生把日本海鲜往国际市场推。 国内更是全方位宣传造势,电视上反复播放“处理后核水比自来水还安全”的宣传片,东电公司拿出42亿日元补贴渔民,连便利店都搞起“福岛海鲜特辑”,生鱼片买一送一还附赠酱油,这些操作虽然没法完全打消疑虑,但确实让不少人放松了警惕。 在国际上,日本紧紧抱住国际原子能机构的“大腿”,拿着依赖自身提供数据的评估报告,四处游说各国放宽限制,而美国、欧盟等国家大多选择相信这份报告,对日本海鲜进口限制较少,这也为日本海鲜打开了方便之门。 当然,消费者的“记忆淡化效应”也起了作用,两年时间足以让很多人的恐慌情绪降温,加上媒体报道逐渐减少,没有出现即时的健康问题爆发,大家的警惕性自然就松了下来。 跨国食品企业也趁机低价囤积日本海鲜,经过精心包装和营销后,以“高端食材”的名义重新推向市场,不少消费者被价格和宣传打动,也就不再纠结产地问题。 还有一个现实因素是全球海鲜市场的供需变化,近年来部分海鲜出口大国产量下降,价格上涨,而日本海鲜凭借价格优势和供应链调整,刚好填补了市场空缺,比如挪威的部分三文鱼品类进口量下滑,就给了日本海鲜可乘之机。 其实这背后的逻辑并不复杂,不是大家真的忘了核污染的风险,而是日本通过市场转移、转口贸易、政府补贴、公关宣传等一系列组合拳,硬生生为海鲜出口开辟了新通道。 那些看似“越卖越多”的日本海鲜,本质上是换了个包装、换了个销售渠道,利用了各国监管的漏洞和消费者的信息差。 毕竟在利益面前,总有人愿意冒险,而日本恰恰抓住了这一点,把一场本应承担的环境责任,变成了一场精心策划的贸易运作。 不得不说,这操作确实够“高明”,但核污染的长期影响还在海洋中蔓延,今天卖出去的每一斤海鲜,都可能带着未来的隐患,只是这份隐患被眼前的贸易数据和商业利益暂时掩盖了而已。

0 阅读:0
未央秘史

未央秘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