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万没想到,基辛格竟然预言俄乌最先耗干的不是俄乌美,而是一个意想不到的国家? 俄乌冲突从2022年2月俄罗斯动手那时候开始,英国就跟打了鸡血似的冲在前面。 时任首相约翰逊,冲突爆发才48小时就坐着飞机扎进基辅,镜头前拍着胸脯喊“跟乌克兰站到最后”。那股子狂热劲,比直接参战的双方还投入,仿佛这场远在东欧的战争,是英国重振“日不落帝国”威风的最后机会。 没人想到,这一冲就把自己套进了无底洞。两年多时间里,英国砸进去250多亿英镑真金白银,而这仅仅是个开始。 到了2025年,英国对乌军援的口子越开越大,光是2025/2026财年的军事援助就敲定了45亿英镑,其中3.5亿英镑专门砸给了无人机项目,目标从去年的1万架直接飙升到10万架,硬生生要把援助规模扩大十倍。 为了凑钱给乌克兰买350枚防空导弹,英国甚至开始动用上冻结的俄罗斯资产利息,把7000万英镑的利息直接变成了武器经费,这可是英国头一回干出用俄资援乌的事,透着一股捉襟见肘的窘迫。 要知道,英国自己的武器库早就被掏得底朝天,《泰晤士报》去年就披露,英国能捐的武器已经“所剩无几”,连北约欧洲盟军最高副司令都警告,再这么捐下去,英国在北约的地位都要保不住了。 可即便如此,英国还在硬撑,一边喊着要提升弹药产能,一边又不得不承认,自己生产155毫米炮弹用的炸药都得依赖美国和法国,现在急着搞“无美国组件”的生产线,不过是补窟窿的权宜之计。 军事上的大方,全是靠榨取国内经济换来的。俄乌冲突点燃的能源危机,把英国烧得焦头烂额。作为欧洲第二大依赖天然气供暖的国家,英国本土油气产量连年暴跌,从2020年每天110万桶原油跌到2025年的57万桶,一半的产量凭空消失,天然气进口依赖度已经达到55%,未来还要涨到94%。 能源价格跟坐了火箭似的往上冲,普通家庭年度能源账单从冲突前的水平硬生生涨了600英镑,2025年10月调价后更是达到1755英镑,去年一年家庭能源债务就翻了倍,突破40亿英镑大关。 更讽刺的是,英国自己把北海油田的开发路子堵死了,不仅停发新开采许可,还把油气公司的总税率提到78%,逼得挪威公司搁置了价值38亿美元的罗斯班克油田项目——这个能满足英国7%原油需求的大油田,就这么因为政策限制烂在了海里。 一边是能源成本飙升,一边是自断生路,英国的通胀彻底失控,2022年10月CPI同比涨幅冲到11.1%,实际工资同比下降2.6%,创下2001年以来的最大降幅,老百姓手里的钱越来越不值钱。 经济的重压直接引爆了社会矛盾,罢工潮从2022年就没断过,到2025年更是愈演愈烈。 伦敦地铁司机拿着7.1万英镑的起薪,比全英全职员工中位数高出近一倍,却还嫌不够,发起长达一周的罢工要求缩短工时,把370万日均客流折腾得苦不堪言,街头甚至重现了马车代步的荒诞场景。 而另一边,医院的护士们却要靠慈善机构的食物银行度日,不得不走上街头抗议,因为他们的工资连应付通胀都不够,大量护士离职导致岗位空缺激增。 2023年初那次50万人的大罢工,把教师、火车司机、公务员全卷了进来,成了英国十年最大规模的劳资冲突,本质上就是普通民众对“穷兵黩武”的无声反抗——政府有钱援乌,却没钱给本国劳动者涨工资,最穷的五分之一人口可支配收入降了3.8%,而最富的人财富反而涨了1.6%,这种撕裂简直刺眼。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早就在2023年预测,英国GDP会下降0.4%,2024年也只增长0.2%,是发达国家里最惨的一个。 制造业更是一片哀嚎,2023年产出下降3.2%,商业投资比疫情前低9%,生产率增长疲软,毕马威预测到2024年中期失业率会从3.7%飙升到5.6%,68万人要丢工作。 可就算国内经济成了这副模样,英国政客们还在沉迷于“援乌领袖”的幻觉里。从约翰逊到特拉斯,再到苏纳克和斯塔默,没人敢松口停援,仿佛只要在乌克兰问题上够强硬,就能掩盖国内的千疮百孔。 他们忘了基辛格那句警告:“做美国的盟友是致命的”,现在的英国恰恰成了这句话的活例子——跟着美国冲在前面,把自己变成了消耗最快的“耗材”。 更可笑的是,英国费尽心机想靠援乌重振大国地位,结果却成了尴尬的“局外人”。美俄元首通话时,压根没把欧洲当回事,梅德韦杰夫那句“欧洲是开胃小菜”的比喻,狠狠戳破了英国的幻想。 基辛格早就点透了这场冲突的根源,西方当初打开北约大门就是“非常错误”的决定,可英国偏要把这场战略失误当成自己刷存在感的机会。到最后,武器库空了,钱包瘪了,社会乱了,所谓的“日不落余晖”,不过是被战争火焰烧得只剩灰烬的自我安慰。 对于这件事,你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