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人敢吃吗?11月7日,日本政府宣布,约6吨北海道生产的冷冻扇贝已经成功出口到

洞察观史 2025-11-10 14:44:22

还有人敢吃吗?11月7日,日本政府宣布,约6吨北海道生产的冷冻扇贝已经成功出口到中国。 网上立马吵翻了,有人问 “核污染的风险忘了?” 也有人好奇 “怎么突然松口了?” 其实这事儿根本不是 “松口”,反倒藏着中方把安全捏得死死的门道。   要说这事儿的由头,得倒回 2023 年 8 月 24 日。   自那日日本启动福岛核污染水排海进程,我国迅速做出反应,即刻全面暂停进口日本水产品,展现出对国民健康与海洋生态高度负责的态度。   当时海鲜市场里卖日本扇贝的摊位全空了,我家楼下摊主大叔还念叨 “以后想吃好扇贝只能等国产的了”。   自禁令实施以来,已经2年了,日本的水产行业也是遭遇重创。其中,扇贝出口形势尤为严峻,跌幅超过 90%,整个行业损失可谓惨重至极。   转机出在 2025 年 6 月 29 日,海关总署发了公告,说可以有条件恢复进口,但有个硬杠杠 —— 福岛、东京都等 10 个都县的货一律不收。   这次出口的北海道扇贝刚好不在禁令名单里,可就算这样,想进中国海关也得闯三道关。   这还不算完,中方自己的检测才是真 “门神”。   11 月 7 日外交部发言人毛宁都说了,中方一直在做独立取样监测,发现风险立马就会叫停。   说白了,日本自己的检测报告只能当 “敲门砖”,最终能不能过,得看我们自己的仪器说话。   有朋友在海关做检测,他说现在对日本水产品的检测项比以前多了一倍,“放射性元素一个都跑不了”。   好多人担心 “这扇贝敢吃吗?” 我上周去海鲜市场问了问,摊主老李头摆着山东产的扇贝说:“这两年国产扇贝早就起来了,肉质不比日本的差,价格还便宜三成。   ” 其实这两年禁令早让市场换了格局,俄罗斯、朝鲜的扇贝趁机进了中国市场,国产扇贝养殖技术也跟着升级,现在就算没有日本货,货架照样满当当。   日本这边对这 6 吨扇贝看得特别重,毕竟是 “破冰” 的象征。   可他们没算明白,中国市场早就不是非他们不可了。   2023 年禁令刚下的时候,有日本水产商跑到青岛找合作,想把货伪装成其他国家的,结果被海关抓了现行,罚得血本无归。   这次规规矩矩按要求提交材料,说白了也是没办法的办法。   有人觉得 “开放就是妥协”,这想法可太错了。   中方的逻辑很明确:安全是底线,开放是有条件的。   就像咱们平时网购,卖家说得再好,也得拆开验货才付款。   这次允许扇贝进口,本质就是 “先验货后收货”,主动权完全在我们手里。   11 月 7 日那批货到港后,海关直接拉去实验室检测,没问题才放行,全程都公开透明。   你们有没有发现,这两年买海鲜更放心了?不管是进口还是国产,包装上都清清楚楚标着产地和检测报告。   这就是禁令带来的改变,倒逼整个行业更重视安全。   我家孩子爱吃扇贝,以前买日本货还得托人打听产地,现在随便拿起一包国产的,扫码就能看检测结果,踏实多了。   日本想靠这 6 吨扇贝打开缺口恐怕没那么容易。   海关总署的公告写得明明白白,只是 “有条件恢复”,不是全面放开。   要是后续检测出任何问题,立马就会关上大门。   这种 “动态调整” 的监管方式,既给合规商家留了路,又把风险挡在了门外,堪称教科书级别的操作。   这事儿说到底,安全从来不是 “非黑即白” 的选择题,而是 “怎么管” 的技术活。   中方没把路堵死,但也没给风险留缝,这种张弛有度的态度,才是对老百姓健康最负责的做法。   消费者也不用恐慌,毕竟能摆上货架的,都是闯过层层检测的 “硬通货”。   往后不管是进口海鲜还是其他食品,大家其实不用纠结 “哪国的”,重点看 “合不合规”“安不安全”。   中方的监管越来越严,咱们的选择也越来越多,这才是最实在的保障。   日本扇贝回来了,但咱们的标准没降低,这就够了。   信息来源: 正观新闻——2025-11-07 《日本扇贝已出口至中国,外交部回应》 广州日报——2025-06-30《外交部:有条件恢复日本部分地区水产品进口》

0 阅读:42
洞察观史

洞察观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